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94

作者:赵扬
更新时间:2015-01-22 10:00:00
  “奴才前些日子得人密报,言说有外人与禁军中人私下联络,意欲不利于陛下。奴才心想禁军数万人马,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辨查清除,因外疏内紧,派人密伺诸军动静。”

      “嗯,此为上策。”

      “陛下今日欲出城祭祀,奴才心想若有奸人定然不放弃此次机会,遂一面加强车驾沿途护卫之事,另暗中窥视军中动静。到了昨晚上,左屯营果然有了动静,别将常元慈带领十余人混出兵营,竟然不知所踪。”

      “常元慈,此人是何来历?”

      王毛仲顿时面露愧色,躬身谢罪道:“此人为常元楷的族弟,奴才过于粗心,事先未曾注意此人,由此埋下祸端,请陛下治罪。”常元楷原为左羽林大将军,被太平公主拉拢过去成为其党羽,李隆基在事变之初先斩常元楷,再去追杀姑姑的其他党羽。

      李隆基未斥责王毛仲,继续问道:“后来怎样?”

      “常元慈离奇失踪,奴才当时就猜测他们肯定想在车驾沿途中犯上。奴才一面连夜增派沿途护卫,令他们皆手持火把,身上另配有暗记,防止常元慈等人混入其中;又令三十人为一队,共组成五百余队,让他们秘藏于沿街诸坊中以观察动静。卯时一刻,天色刚刚微明,就见兰陵坊里蹿出十余条黑影,陛下的车驾恰恰行到这里,他们显然要犯驾。”

      李隆基说道:“朕行到兰陵坊的时候,未曾感觉有何异样呀。”

      王毛仲此时有些得意,说道:“奴才此前已在兰陵坊和相邻的开明坊埋伏有二十余队甲士,他们刚刚露面,这些甲士顿时现身与其格斗,这十余个人毛焉为对手?很快被一鼓而擒。此次未曾惊扰圣驾,也算弥补奴才之疏漏之万一。”

      李隆基颔首道:“好哇,你能灭敌于无形之间,不枉了朕对你的信任。嗯,这常元慈犯上作乱,莫非想替常元楷报仇吗?”

      王毛仲一笑,可见其心中更有得意之处,其说道:“奴才当时与陛下的心思一致,当即审问常元慈。唉,看来此人实为软骨头,架不住几下棒打,很快招出了实情。原来他想为常元楷报仇固为其因,更重要的是其身后有主使之人。”

      “主使之人?此人为谁?”

      “说起来此人为我们的老相识,昔太平公主典签王师虔是也。”

      李隆基听到王师虔的名字,心中顿时明了,沉声说道:“若其身后有王师虔主持,此事就不足为怪。王师虔现在何方?”

      王毛仲灿烂一笑,答道:“好教陛下得知,那常元慈实为软骨头,当即表态要将功赎罪,说王师虔尚在城中,他愿意带路捕之。此时天色刚明,城门未开,只要王师虔在城中,肯定插翅难逃。陛下前去祭祀的时候,奴才带人寻了一个所在,已将王师虔捉拿归案。”

      李隆基此时的思绪却飞往别处,怒道:“看来张实为饭桶一个,他在洛阳寻找王师虔,已足有大半年时间,他尚不知道王师虔藏在京城。王毛仲,你速派人去唤张,让他速速滚回京城来见朕!”

      王毛仲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张候在洛阳,却是为王师虔的事儿。臣奉旨,立刻派人唤他回来。”

      “王师虔现在何处?”

      “臣知此人紧要,已使绳索加其身,并派重兵看护,现候在承天门外。”

      李隆基此时露出微笑,说道:“嗯,此事办得甚为妥当,朕要赏赐你。毛仲,你职掌禁军,事关朕之安危,今后须当更加留心。”

      王毛仲当即跪倒,叩首道:“奴才之身由陛下赎出,如今更是官至高位,奴才心怀感激,此生为陛下足下之犬,定为陛下驱策所指,至于赏赐一节,奴才万万不敢奉旨。”

      自唐太宗时的玄武门之变开始,此后多场政变皆由玄武门发韧,实因禁军地位太过重要。李隆基两度主持玄武门之变,深知掌握了禁军即掌握了皇宫,也即是掌握了大权号令天下,则禁军大权务必由自己的亲信职掌。王毛仲被自己赎出奴籍之身,跟随自己以来虽有事变前夕脱逃滑头之举,总体上对自己还算忠心,且此人心思敏捷,办事较之李宜德等人还算妥当,所以成了职掌禁军的不二人选。

      李隆基见状笑道:“起来吧,朕之赏赐为朕之心意,你就不要推辞了。你速去把王师虔带进来,此人阴谋犯朕,到底有何种心思?”

      王师虔被五花大绑押入殿来,其嘴里大约塞有麻核无法说话。李隆基见状,令王毛仲为其松绑,取出麻核。

      王师虔没有惊慌之色,其活动了一下身子,然后微笑道:“对呀,如此方为待客之道。阿瞒,你当了皇帝,若在此殿内不为我松绑,确实有些小气了。”

      王毛仲上前踢了王师虔一脚,喝道:“见了圣上还不下拜?找死吗?”

      李隆基喝止王毛仲,起身微笑道:“好哇,我们今日仅叙故人之谊,就不要来这些虚礼了。王毛仲,为王先生搬来一张座儿,我们坐下说话。王先生估计有些口渴了吧,来人,为王先生奉上香茶。”

      殿中的高力士和王毛仲等人看到皇帝如此相待王师虔,一时摸不着头脑。王毛仲更想到若二人相对而坐,王师虔若起身袭击皇帝怎么办?又思王师虔手无寸铁,论身手也不是皇帝的对手,遂复归释然。

      王师虔也不客气,大刺刺地坐下,他毕竟有些渴了,将奉来的茶水一饮而尽,尽管茶水有些烫嘴。

      李隆基笑吟吟问道:“我自从当了皇帝,王先生可谓忙得不亦乐乎。你先佐太平公主联络宫中之人,意图对我下毒;如今又撺掇十余人,欲效博浪之击。我问你,到底有何深仇大恨,欲置我于死地?”

      王师虔道:“公主于我有知遇之恩,我为她的下属,当然依令而行。阿瞒,昔日若无公主助你,你能登上皇位吗?我实在看不上你这副嘴脸:势衰时逢迎蓄势,一旦得势立刻斩尽杀绝,公主为你的嫡亲姑姑,你竟然也下得了手?”

      李隆基正色道:“我为太子,后为皇帝,实为大唐正朔所在。你们撺掇公主持非分之想,我犹一再忍让,其后你们恣意妄为,竟然行谋杀小人之举,那也怨不得我!”

      王师虔又现出微笑,说道:“是啊,公主的心机与手段哪儿比得上你?所谓成王败寇,我也无话可说。阿瞒,我仅想问你一句,你以阴谋戮杀夺来大位,如今心里果然十分舒坦吗?”

      李隆基闻言大怒,然看到王师虔那好整以暇的神色,知道此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自己若勃然作色,则被他比了下去,遂拢摄心神平淡说道:“我大唐天下被数名妇人折腾得七荤八素,这里面也有公主的份儿。她们不行正道,专爱邪佞之事,我若以谦谦君子对之,岂不是又走‘五王’覆辙?因而对付她们,阴谋诡计还要用一些的。我现在很坦然呀,毕竟列祖列宗传来的家业未丢,大唐也逐渐走上了正道。王先生,这一年多来,你莫非没有一丝感触吗?”

      王师虔哈哈大笑道:“你疑心颇重,难以从善如流,昔日跟随你起事的功臣们,一个个被你逐出京外,是为例证;你性爱美色玩乐,难能如太宗皇帝那样克制己欲,导人诤谏,国势定难以长久。哈哈,此为我一年多来最大的感触。”

      李隆基越听越恼,霍地站起,脸色变得很难看。

      王毛仲踏前一步斥道:“王师虔,圣上待你以礼,你不可太过无礼。”

      王师虔笑道:“王毛仲,你这昔日的奴才,也竟然成了大将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你们不用说此等威胁之语,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还有什么可畏惧的?王毛仲,你以为我是你主动抓住的吗?哼,我若非有必死之心,早就无影无踪,焉能落入你手?”

      李隆基在殿内踱了数步,将情绪平复下来,闻言扭头说道:“你有必死之心?谁又让你死了?”

      “我既遣人投毒,又来鼓动谋乱,焉能不死?阿瞒,一年前我未随公主回京,那时就该死了。”

      李隆基摇摇头道:“你不能死!你若死了,国家数年后恢复大治,你不能眼见,岂不是遗憾?”

      “笑话,我若想死,你能拦阻吗?”

      李隆基来到王师虔身边,伸手抚其肩说道:“王先生,我想与你有一个约定,就以十年为限吧。昔太宗皇帝三年使天下大治,我无能与太宗皇帝相比,就努力十年使天下大治吧。我将你送到薛崇简那里,你们朝夕为伴,看看我如何治理天下,十年之后,你若还想寻死,我不拦你。”

      殿中之人闻言大惊,包括王师虔本人也想不到李隆基会有如此决定。死亡实为人之最大恐惧,王师虔来时虽抱定必死之心,现在闻听可以不死,当然又有了求生之心,遂沉默不语。

      李隆基转对王毛仲道:“你速派人将王先生送至东都薛崇简宅中,今后要好生看顾,生活用具不可少了。”

      王毛仲答应了一声,心中暗想如此得罪皇帝之人岂能长久活下去?过一段时日想法结果了他,说不定正好称了皇帝的心愿。

      李隆基似乎看出了王毛仲的心事,补充说道:“王毛仲,今后王先生和薛崇简的性命就与你联在一起。他们若路遇飞石而死,或者溺水而死,朕皆视为你们有意谋杀。高将军,此事由你监督,若果然发生这些事儿,立刻取下王毛仲项上人头问罪。”

      李隆基如此说话,众人方信留下王师虔的性命为真,遂轰然答应。

      李隆基转对王师虔道:“先生留下命来,只可惜常元慈一干人不免身首异处。唉,你若能早点来见我,大家谈谈说说,世上岂不是又少了十余个冤魂?他们魂归地府,定会埋怨你撺掇他们做此无谓之争,先生今后定然会忆起此事,只怕那时心中难有妥帖的时候。”

      王师虔听此揶揄之话,早没了刚才的一腔豪气,还是木然不答。王毛仲使了个眼色,数名甲士上来将王师虔提溜起来,然后拥至殿外。

      张被召返京,其在行进的路上,已然闻知了王师虔在京城谋变的详细,心中顿时涌出无数懊恼和落寞,再想到即将面见李隆基,又转而成为深深的恐慌。

      路边的树叶大多褪尽,仅留下少许黄叶在深秋中颤抖着。张素无诗才,无能览景伤秋起兴,只剩下一片极度糟糕的心情,路上也无心饮酒吃肉。

      李隆基见了张果然大怒,斥道:“王师虔在京城里谋乱,你安坐东都吃肉喝酒,朕看你呀,确实为酒囊饭袋!”

      张叩首谢罪:“微臣该死。微臣曾经接报王师虔在京城现身,然数度寻访未见踪影,也就未再上心寻访,不料酿下如此祸端。陛下,此为臣失察,请予降罪。”

      “嗯,人称你为‘张员外’,朕看你做一个员外挺合适。这样吧,大理卿就不做了,你回家好好做你的国公吧!”

      看到皇帝仅夺自己的大理卿之职,未降其他之罪,张心里不由得一阵窃喜,急忙再叩首道:“臣谢圣上隆恩。”

      “嗯,起来说话吧。”张毕竟为李隆基的故人,李隆基也不想责之太切,遂放缓颜色,示之起身。

      张起身叹道:“微臣确实想替陛下出力,奈何时运不济,每每把事儿办砸。唉,微臣心里,实在愧疚难当啊。”

      李隆基笑道:“朕知你忠心,故让你干自己得心应手之事。人之才具,参差不齐,你最适合做一名富家翁,今后也就不要为难自己了。”

      张躬身再谢,忽然又想起一事,遂禀道:“陛下,臣近来访查王师虔的行踪,也捎带着查其与李重茂的干系。如今看来,李重茂似未参与此事。然臣近些日子心想,让李重茂居于京城,容易被歹人利用,易生祸乱。”

      “嗯,你的心思是让重茂迁出京城?”

      “不错。让他迁出京城最好,或者快刀斩乱麻,让他彻底消失最好。陛下,一个逃跑的王师虔尚且弄出如此乱子,李重茂毕竟当过皇帝,还是太平公主将其扯下御座再让太上皇上位,人心叵测,不可不防啊。”

      李隆基默然不语。

      张跃跃欲试道:“陛下只要点头认可,臣与王毛仲一起定将此事办妥。”

      李隆基显然对张失去了信心,斥道:“朕刚才说了,你今后做一位富家翁足矣,不许再动任何心思!你走吧,如此的话儿不许再提!”

      后数日,李隆基果然颁诏,改封李重茂为襄王,授为襄州刺史,令其出京赴襄阳居住。李重茂在赴任的途中,不慎翻车跌入深沟,竟然摔死。则李重茂到底是偶然而死,或者李隆基派人蓄谋害之,实在模棱两可,未有定论。

      李重茂的尸体被运回京城,李隆基册封其为皇帝,以皇帝之礼葬之。李重茂是时二十岁,其生在帝王之家,有幸当了十八天的名义皇帝,很快被姑姑和叔父赶下了台,又因为有皇帝之名莫名其妙死掉,早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人悯之,呼之为“殇皇帝”。由此看来,权力场内个人若无真能耐,趁早退避三舍为佳,然李重茂当上皇帝又被赶下台,自己完全做不了主,此为李重茂最大的悲哀。

      李隆基对各州的大熟奏报有些信不过,深恐刺史们文过饰非行欺上瞒下之举,遂令门下省和御史台派人出京暗访,门下省左拾遗张九龄被派往河北一带访查。

      张九龄出京东行,自孟津渡口渡河进入河北地面,然后开始细致访查。

      此地向北不远,即为著名的太行山(古时又称五行山),该山山势东陡西缓,成为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的分界线。自东望去,就见山脊之上的断层岩壁气势雄伟,此时虽为深秋天气,犹见山涧的松树葱茏苍翠。太行山自南向北,其山体形成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