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35

作者:马伯庸
更新时间:2015-03-15 10:00:00
光在媒体的视野里,行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我这个人最讨厌话说一半,中途而废。你如果明天来不了,那么干脆今晚一次说完吧。”

      我设想过好几个戴海燕帮我解围的动机,但实在没想到居然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我问她:“你就不怕别人风言风语?”戴海燕看了我一眼,似乎觉得这是个傻问题:“他们谈论我,与我何干?”

      戴海燕把书合上,打了一个小小的呵欠:“我们快开始吧,别耽误我睡觉。等说完《清明上河图》的事,你去哪里,就跟我无关了。”

      戴海燕是戴熙的嫡亲正房后人,只有她这里,才有可能知道戴熙关于《清明上河图》残本的线索。钟爱华机关算尽,废掉了我和药不然的行动力,却没算到戴海燕的古怪性格。所以现在我占据有利位置,而他只能站在楼下干着急。

      只要戴海燕把戴熙的发现告诉我,让我搞清楚残卷的线索,就能抢回主动权,打乱百瑞莲的布置。

      “好,好。”我坐回到那摞参考书上,把双手搁在膝盖上,双目平视,屏住呼吸,好似一个等待聆听教训的小孩子。戴海燕靠在沙发椅上,双手抱胸,睡衣下两条雪白的长腿伸得笔直,像是一只慵懒的波斯猫。外面的记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宿舍里竟是这么一番旖旎情景吧。

      戴海燕开口道:“下午我证明的,是你在《清明上河图》流传版本上犯的愚蠢错误。现在我要说的是,你对这幅画本身,也根本没有什么了解。”

      对她这种居高临下的论断,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因此保持着沉默,等她继续说。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来个小测试吧。我来问你,《清明上河图》这名字,是什么意思?”

      “清明指的是农历清明节,上河是指上坟。这幅画的主题,是北宋汴梁市民过清明节时的汴河盛景。”我回答。

      “错,大错特错。”戴海燕摇摇头。

      “哪里不对?”我一愣。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诌的,无论是历史书还是艺术史的书里,都是这么解释的。戴海燕怎么又说大错特错呢?

      戴海燕俯身下去,从那堆借自图书馆的文史参考书里翻了一下,拣出一本《中国古典艺术精选》。这本书开本很大,印刷也很精致,戴海燕很快翻到《清明上河图》的一页,这里把长卷截成了四段,平行印成对开,虽然不及鉴定照片那么清楚,但细节都还能勉强看到,算是目前市面上最清晰的版本。

      她把画卷转向我面前,用右手食指的指甲划在长卷的最右侧。我注意到,她指的位置,上画着五头驴子,每头驴背上驮着两篓木炭,正被人牵着朝汴梁城走去。

      古人看画,从右向左,这位于卷右的一段场景,相当于《清明上河图》的序幕。

      “这……有啥问题?”

      “已经指得这么明显了,你还看不出?”戴海燕讥讽道,“农历清明,已是晚春时节,马上就是立夏。宋人冬季用炭取暖,夏天运炭进城去做什么?”

      “不一定是取暖,也可能是烧火做饭嘛。”我谨慎地解释道。

      “好,你再看这里。”

      戴海燕的指头划向画卷中间,这里的汴河两岸已经相当繁华,商铺兴盛,其中有几处酒家,酒幌飘扬,宾客云集,隐约可见几樽酒瓮大缸,画面精致而细腻。戴海燕点了点其中几点,我看到有三处酒幌上可以分辨出“新酒”二字,这大概就和现在的广告一样,标榜自己是新品。

      “新酒的意思,就是用新熟的粮食酿成。无论你酿酒的原料是高粱、小麦、糯米或是大米,清明节这些作物都还没成熟,哪来的新酒上市?”戴海燕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这……”我一下子语塞了。这个姑娘不愧是学生物的,一般人都会从笔法、风格上来进行考证,她却独辟蹊径,从这么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提出疑问。

      戴海燕没容我思考,又指向了画面上的第三处。这是画卷中的一座大拱桥,这桥叫作虹桥,没有桥墩,桥身圆拱如彩虹,是汴梁城外横跨汴河的一座木结构的桥。桥上熙熙攘攘,人车拥挤,桥两侧都是商贩,十分热闹。

      “看到没有?那几个小摊贩的案上摆的是什么?”她问。

      “切开一半的西瓜。”我回答。

      “你说宋朝有没有大棚温室?能不能在清明节吃到西瓜?”戴海燕的目光锐利无比。

      我彻底没话说了。这个分析的思路,真是匪夷所思。先前我也说了,书画鉴定最难的地方,在于艺术没有一定之规,大家从用墨、运笔、上色等方面去评论,一棵树你说画得呆板,我说画得飘逸,没法判断对错,只能比资历。而戴海燕这里列举出的质疑,全是非艺术性的客观事实,实打实的证据。

      看来戴海燕果然从戴熙那得到了不少资料,这种考证手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那您说,清明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放弃辩解。

      “画上的不是春景,而是秋景。而‘清明’二字,就是盛世清明之意,是张择端为了吹捧宋徽宗的统治而起的名字。现在不也一样么?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等等等等,都是套话罢了。”

      “那上河呢?”

      “那就更简单了。汴河是自西京洛口分水,从西南方向的西水门进入城区,过旧郑门、州桥,最后从东水门流出,继续向东而去。它横穿整个宋代京城,等于是御用之河,尊称为上河。”

      我闭上眼睛消化了一阵,复又问道:“姑且认为你说的是对的,‘清明’与‘上河’二字可以这么解释,但跟残本有什么关系?”

      “关系非常大。”戴海燕的声音一直保持着平淡,但却不容置疑。“你看这卷子的左边。”

      这是《清明上河图》的结尾部分,这里画的是一个十字路口,行人车马簇拥其中,四角的店铺里也都热闹非凡。再往左一点点,景物戛然而止,变成空白处,全是历代收藏者的题跋和印章。

      “你不觉得,张择端选择截在这里,显得很突兀么?左侧边缘处的街道只画了一半,就连店前树木,都只画了半个树冠。这根本不像是画完了,更像是被截取走了一段。”

      “不过这个只是猜测而已吧?”我胆怯地问道,生怕自己的问题又很蠢。

      戴海燕看了我一眼:“你要证据是吧?张择端画的是汴京东南城角,以汴河为线索,绘出汴京城郊到城内的沿岸景物。他为的是表现盛世清明之景,那么汴京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标,是绝对不应该遗漏的。”

      “什么?开封府?大相国寺?”我对宋代历史不熟,只知道这些评书里耳熟能详的地名。

      “金明池。”戴海燕的指头点在《清明上河图》的左侧空白处。

      金明池我知道,那是个周长九里三十步,是个方形的水池,位置恰好在汴梁西南角的西水门外,汴河南岸。这个地方,可以演练皇家水军,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还允许百姓进入游览,观看水戏,还经常举办赛船夺标比赛,是汴梁一处特别热闹的地方,大体相当于现在的首体和工体。

      就算没专门研究过的人,在《水浒传》《杨家将》《薛刚反唐》《包公案》之类的评书里,也没少听过金明池的名字。我忽然想起来了,张择端还有另外一幅作品传世,名字就叫《金明池争标图》。可见他对金明池,应该也是有很深研究的。

      戴海燕道:“金明池是显示朝廷军威的重要政治场所,也是汴梁百姓的娱乐场所,就在汴河边上。张择端要表现清明盛世,画的又是城郊汴河景色,却把金明池这么重要的建筑漏掉了,这岂非咄咄怪事?你去画一幅北京十里长街,会把王府井漏掉吗?”

      我神色一动:“你的意思是,这幅《清明上河图》确实被人截走了一段,失去的那段上面画的是金明池和西水门的盛景?”

      “我不光知道残本上画的是什么,而且还知道这残本到底有多长。”戴海燕略带得意地说道。

      “这都能知道?”我吓了一跳。难道说,戴熙亲自写的那幅字帖,最后竟落在戴海燕的手里?不然她怎么会知道得如此详细?

      戴海燕道:“这是分析的结果。《清明上河图》在被严嵩得到之前,还曾被明代一位名人收藏,此人名叫李东阳,还留下两段题跋。这个你该知道吧?”我点点头,她说得没错。我在研究鉴定照片的时候,仔细地对照过历代题跋和印章,其中就包括李东阳的笔迹。李东阳是弘治和正德两朝的名臣,也是一位收藏大家。

      “他题的什么字,你还记得吗?”

      我摇摇头,我只关心印迹和版本之间的关联,对内容只是一掠而过,没留意过。反正那些题跋无非是品评画工、鉴赏价值,顺便吹捧一下自己。

      戴海燕道:“所以说你蠢。李东阳的其中一段题跋,里面可是有一句关键的话,叫作‘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我皱着眉头努力回忆了一下,好像确实有这么一段,但具体数字我就记不清了。

      戴海燕掏出一个计算器,噼里啪啦按了一通:“明代的尺,合现在是0.32米。长二丈有奇,咱们取二点三丈。这么算下来,李东阳收藏这幅画的时候,它的长度应该是7.36米。”

      一听这数字,我猛然站了起来,面色大变。现在《清明上河图》的长度,只有5.28米,差了李东阳所说的版本足足有2.08米!也就是说,这幅名作被人盗割了足足将近三分之一!我可没想到这片残本能有这么长。

      戴海燕又道:“按照《清明上河图》的比例尺来推算,把这2.08米换算成汴梁城的真实距离,恰好是金明池到西水门这一段的长度。”

      随着戴海燕的解说,结论变得很清楚了。《清明上河图》本来向左还有两米多长的画卷,画的是金明池至城门的场景。明代李东阳收藏的时候,尚还能看到全本,但随后等到了嘉靖年间,王世贞看到的时候,已经是不全的了。在正德到嘉靖这短短的几十年里,这幅杰作被人割成了两片。

      我一下子联想起来,宋徽宗本该有一个题名和双龙小印,但现在的版本上是没有的,据说也是被人盗割,说不定就是这次浩劫中遗失的。如此看来,这个残本不光是有分辨真伪的作用,单是它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就已经相当惊人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啊!还有宋徽宗的亲笔题名!

      而张择端自己的题名,肯定不会离宋徽宗太远,恐怕也是在那残片上被一并割走了。

      戴熙这个发现,实在是太重要了。我激动地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圈,想让自己的脑子冷静下来。戴海燕则在一旁冷眼旁观,似乎刚刚谈论的只是一件平常的事。

      我忽然停下脚步,发现一个关键问题。戴熙十分完美地证明了《清明上河图》存在残本。但残本在哪里呢?如果我找不到这个东西,就算完美证明,也没有任何意义。

      想到这里,我又对戴海燕道:“戴熙除了考证出残本的长度和内容以外,有没有提到它的下落?”

      戴海燕奇怪地看了我一眼:“你在说什么?”

      “戴熙啊,你先祖。不是他最早发现《清明上河图》是不完整的么?”

      听到这句话,戴海燕笑意一敛,两条腿蜷起来:“你以为我今天跟你说的,都是我从戴熙那里得来的?”

      “呃……不是吗?”

      戴海燕冷笑着站起来:“为什么这世界上这么多自以为是的蠢材?我告诉你,我是戴熙的直系后代没错,但他关于《清明上河图》残本的事,我知道的,也只有戴以恒留下的那段记录而已,其他的一概不知。”

      我大为奇怪:“那你讲的这些发现,是从哪里听来的?”

      戴海燕下巴一抬:“你的用词,暴露出你根本从内心怀有陈腐的成见。你觉得女人就没男人聪明?你觉得今人无法超越古人?告诉你吧,这些东西,都是我在高中自己研究出来的。”

      我的震惊程度,不比听到《清明上河图》还有残本时小。一个女高中生,居然就能研究这么深的东西,这只能用天才来形容了。戴鹤轩确实提醒过我,说她家学渊源,可我没想到居然能耐到了这地步。

      “你高中时怎么想起来研究这东西?”

      戴海燕道:“高中的课程,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我很悠闲,就决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我偶尔翻到戴以恒的笔记,发现了戴熙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言论。我开始试图找到他写的字帖,但是家里根本找不到。于是我决定自己把这个谜解开,就用了一个学期搜集资料,一个学期考证,你今天听到的,就是我花了一年时间挖掘出的真相。”

      “既然如此,为什么你没有公开发表呢?”我很奇怪,她高中应该是八十年代中,可我之前可从来没听过书画界有关于这个的任何谈论。

      戴海燕耸耸肩,一脸不屑:“公开有什么意义。我那时候只是个高中生,根本没人会把我当回事。你们那个圈子,就像是动物园里的猴山,不让外人进,自己人也是论资排辈。他们看的是名字,是资历,而不是内容。我投过几家杂志,也联系过学界的专家,可惜全是石沉大海。我开始很郁闷,然后就想通了。文科没有什么真理,全都是论资排辈罢了!那些东西不够精确,无法量化,只凭一张嘴,谁是谁非根本是笔糊涂账。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决定选择理科,科学理论靠的是严谨的逻辑,再大牌的人,说1+1=3也不行。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自己把握价值。”

      难怪戴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