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29

作者:闲时听雨晚听风
更新时间:2016-11-23 21:35:52
不用为钱烦恼了。而且盛和平是村子,盛家的条件不错,张翠芳嫁过去也是一个挺好的归宿。张妈受了别人的鼓动,托人把大女儿张翠芳的名字说给了盛和平听。

      盛和平让人打听了张翠芳的名字,知道这丫头是家中老大,在上初中,成绩是数一数二,就满意了几分。后来又暗地里相看了几回,见她模样清秀、为人爽利但还算有耐心,心上喜了几分,就干脆让媒人上门,定下了张翠芳。他也有自己的考量,毕竟盛亮的脑子不精明,就要娶个聪明能干的妻子照顾他。

      “你妈让你嫁给盛亮?”徐长卿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这十里八村谁不知道盛家村村长盛和平精明能干了一辈子,家里条件还可以,偏偏子嗣单薄,几代单传。儿子盛飞前些年因病去世了,好歹给他留下来一个孙子叫盛亮。盛亮的名字她也听过,据说小时候脑子受过伤,没有完全恢复,现在说的好听人憨憨的,说的难听就是个傻子。因为头脑的问题,盛亮只上了半年小学一年级就跟不上教学进度了,盛和平就只能让他回家休养。她这个小姐妹多精明的一个人啊,去配一个根本没上过学的傻子真是可惜了。

      张翠芳红着眼眶点点头。自从知道了家里的打算,她就备受煎熬。即使她对情爱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她也知道嫁给一个傻子并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她并不甘心就此从学校里退学,这么小就成为一个傻子的童养媳。她想反抗,她也曾哭着求爸妈不让她这么早就嫁人,可惜爸妈不同意。她能怎么办呢?受伤在床的爸爸跪下来求她,妈妈哭着喊着要她嫁,几个姑姑姨娘轮番上阵劝说,父母生养她一场多不容易,她不答应也只能答应。

      即使张翠芳这么说了,徐长卿还是觉得挺难以接受的。“你才12岁啊,怎么能嫁人呢?你妈怎么忍心的啊?”

      张翠芳沉默不语,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徐长卿的这个问题。她转移话题道,“上个礼拜天休息的时候,我和盛亮就定了亲,盛家让我年前嫁过去帮着照顾盛亮,不过答应我等我来初潮了再跟盛亮圆房。”

      这么着急连亲都订了,日子都选好了,看样子这件事是没办法改变了。难怪这几天看这个小姐妹都是魂不守舍的,明显有心事的样子。徐长卿叹了口气,幽幽说道,“这么说盛家到底不是不讲理的人。不过这不就相当于童养媳了吗?”

      张翠芳忽然一把抱住徐长卿,“长卿,谢谢你为我抱不平。”家里都觉得她嫁给盛亮对她对张家都是件好事,偏偏忘了她还只是个12岁的半大孩子。嫁人这种关系到她未来人生的大事就这么草率的决定了,给她造成的影响恐怕外人根本就不能理解。

      张翠芳的话音刚落,徐长卿就感到有什么滚烫的液体落在了自己的肩上。徐长卿拍拍她的肩,想要说些什么来安慰她,却发现所有的言语都是那么苍白。只能任张翠芳紧紧的抱住自己。

      “长卿,你放心。既然要跟盛亮结婚,我就会好好的对待他,好好的经营这份婚姻。等有机会了,我还是会想办法说服盛家人,让我回学校上课的。我要考大学,以后还会去北京找你的。”耳边似乎还在萦绕着张翠芳最后信誓旦旦的话语,回到家,徐长卿的心情还是无比的低落。她还是不大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会让张翠芳的爸妈做出这么草率嫁女的决定。

      一见到徐定睿和张敏,她就跑到他们面前,一把抱住,低声呢喃,“爸妈,还是你们好啊。”

      “长卿,你今天这是怎么了?”徐长卿这么明显的不对劲,徐定睿夫妻俩哪还能看不出来啊,连忙关切的问道。就连一旁的张老爷子和老太太还有徐长林听到动静,都忍不住围上来问着。

      徐长卿刚把张翠芳的事情一说,老太太就叹了口气,“傻孩子,这天底下什么样的人都有。这样的事情又有什么稀奇呢?”

      第四十五章

      徐长卿到底明白了隐藏在老太太的深深叹息下的寓意,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事情还少吗?像张翠芳这样的女孩子又不是没有,老太太闲的时候说的那么多的故事里,就有很多。甚至还有一些比张翠芳更悲惨的。但张翠芳只要不认命,还会拼搏,相信她过得就不会有多差。而依着张翠芳的性子,她定然是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的。再说了,嫁人是张翠芳的家人做的决定,她自己也是同意的,他们作为外人还能说什么呢?

      话是这么说,自从听说了张翠芳的事情,徐长卿心里总存了几分牵挂。就算家人再怎么开导,她还是恹恹的,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自己的好姐妹、好朋友要嫁给一个傻子了,只要一想到这点,徐长卿总觉得心里不得劲。没事的时候她也会想想,要是她自己处在张翠芳这样的处境,家里出现困难了,家人求着她嫁,她会如何?尽管她知道,凭着爸妈对自己的疼爱,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她还是知道,换做是她,同样会嫁。婚姻在这其中,不过就是场交易罢了。那她的婚姻,以后会不会成为交易呢?以后她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丈夫呢?越想,她的心里越不安。一有点空闲,她就忍不住胡思乱想起来。

      徐长卿的不对劲,只有自己知道,面上丝毫不显,日日相处的家人并没有看出来她的不对劲。倒是林第一个看出了她心里的惶恐不安。

      自从过年一起去了趟北京,林强一家和徐定睿一家人开始时不时的走动起来。徐定睿没事的时候,会把在家整理的常用药材送去一些给林强一家人,林强也会时不时的把从山上猎到的野味送来一些给徐定睿一家。就连林,没事的时候也会带着妹妹林欣来找徐长卿兄妹两玩耍。当然更多时候他们是缠着张老爷子,让他讲故事。谁让老爷子就喜欢当老师的感觉呢。

      这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林带着林欣给徐家送点野味,顺便找张老爷子听故事。等他无意间瞥见正在一旁绣着花的徐长卿,眉头不经意的皱了皱,徐长卿看似在绣些什么,眼睛里却是没焦距,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心事。

      林看了看周围,见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老太太出门找人唠嗑了,徐叔叔和张阿姨去生产队上工了,长林哥去村里找小伙伴们玩耍去了,老爷子正在专注的给妹妹林欣讲故事,他就悄悄的坐到了徐长卿的身边,伸出手来,碰了碰徐长卿的手臂,“哎,你怎么了?”

      徐长卿被这么一动,针就不小心戳进了手里,她忍不住哎呀叫出声来,见手指流血了,忙放进嘴里舔了舔,见林一脸不好意思,微微笑着说了句没关系。不过到底是心里不忿,白了他一眼,“没有啊,我没怎么啊。怎么了?”

      林笑笑,“你还没怎么啊,我刚看你明显心不在焉的。”

      徐长卿哪肯承认啊,摇摇头,“那是你看错了吧。我一直在绣花呢。”

      都这么说了,林忙举手投降,难得好心一次,人家偏还不承认,他难免有点不得劲了,“好好好,我看错了。你没事就好,那我去听张爷爷说故事了啊。”

      徐长卿见他要走了,恍惚间想起张翠芳要嫁的不就是林他们盛家村的村长的孙子,想来他应该会知道点盛亮的情形吧,忙出声唤住林,踌躇了半天才开口道,“哎,我问你件事啊。盛亮你知道吗?”

      这一问把快要离开的林给唤回来了,他有点不明白徐长卿怎么跟盛亮有关系了,反问道,“盛亮?你怎么想起来问他的啊?”

      徐长卿直跺脚,“你到底知不知道啊。他不是你们村的吗?”

      林还是一头雾水,“我当然知道了啊。他是我们村村长的孙子嘛。”

      徐长卿干脆讲白了,“我听说他是个傻子啊。”

      林立马反驳道,“谁说的啊。纯粹瞎说,盛亮他虽然头脑怎么灵光,但并不是傻子啊。他就是一根筋,头脑不会转弯的。哎,你怎么想起来问盛亮的啊?”怎么看盛亮都不像是会和徐长卿有什么关联的人啊。真不知道徐长卿怎么会问他的。

      想了想,徐长卿还是将张翠芳的事情跟林说了。

      林点点头,话说盛亮要成亲的事情他们村都知道了,都是一个村的,盛和平又是村长,到时候他们家的人还得去帮忙呢。就是不知道那时候他们有没有去北京呢。但是没想到这新娘居然是徐长卿的好姐妹。说起来这世界还真小。不过他对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事情,倒是觉得还好。他们这边又不是没有童养媳的,就是徐长卿少见多怪了。像隔壁张家村张木匠家的小儿媳妇不也是个童养媳吗?人家现在的小日子过得不是也挺好的。

      见徐长卿一脸担忧,林难得好心的安慰了几句,“你放心吧,盛和平精明是精明,但很疼爱盛亮。既然你朋友马上要和盛亮成亲了,只要她能好好的对盛亮,盛和平就不会对她不好。还真别说,盛亮为人挺憨厚的,人也挺能干的。身上一把子力气。在我们村上的风评还算不错,跟他接触过的人都挺喜欢他的。”

      被林一说,徐长卿心里多少好受些了。虽然是童养媳,但盛亮的年纪也就比张翠芳大个三四岁,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正正好;盛家的家境挺好,说不定能让翠芳以后上高中考大学。而且盛亮性子憨厚,翠芳聪明伶俐,两个人正好形成了互补。说不定盛亮还真是翠芳的好归宿呢。

      不过张翠芳的事情到底给徐长卿的心里留下了一抹消不掉的痕迹。她开始暗地里归拢自己练习绣工时的作品,准备积攒一些等离开的时候送去给张翠芳,算是给她添妆吧。按照翠芳家人的态度,应该是不会给她归置多少嫁妆了。她的这些刺绣成品虽然还不成大器,但多少能糊弄糊弄外行人,拿出去卖应该还能值些钱。有了这些钱在身边伴身,翠芳在盛家的日子就不至于那么难过了。

      不知道为什么,徐长卿就想做些什么来帮助翠芳。她知道凭着自己并不能改变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现状,但她做了什么,或许这个好朋友就能好过些。

      等过完夏天,徐长卿要跟着家人一起上京之前,还特意让哥哥徐长林陪着她去了趟张翠芳家将特意准备的绣品还有问妈妈张敏要来的几本书送给了张翠芳。

      直到后来,徐长卿一直都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这个好姐妹在家不停的忙着家务的场景,还有她脸上浮现的与自己的年纪完全不相符的成熟与淡然。

      第四十六章

      眼看夏天过了大半,已经告别了八月进入了九月,徐定睿就跟张老爷子商量着要去北京了。他们虽然是十月份才开学,但他就是想着早点去,把新买的房子收拾收拾,顺便看看有什么能赚钱的营生,毕竟在北京什么都需要花钱,能赚点钱补贴些家用,自然是好的。而且任老先生之前就来信了,说是徐长林、长卿还有林、林欣几个转学去北京的事情已经办好了。不过因为接收的学校怀疑云省的教学质量,还要安排一次考试,看看他们几个要不要留一级上学。徐长林他们几个上的年级不同,但考试的日子都在同一天,9月5号,而第二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徐定睿一家和林强一家自然要在5号之前赶到北京,准备孩子们的入学考试。

      张老爷子哪有什么不同意的啊,他们老两口离开北京有大半年了,就算在这里和乡亲们相处的挺融洽,每天的日子都很充实,但他们到底放心不下北京的孩子。再说了,北京还有不少亲朋好友呢,也不知道这些日子他们过得如何了。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这么长时间没有和能聊到一起的人说说话,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

      临走之前,徐定睿正式的摆了酒席请了生产队长徐胜利还有族里的几个族老还有隔壁的赵大婶一家。他们全家要上京,家里别的东西都好说,还有两座老房子呢,最起码得拜托别人帮忙照看一下,偶尔帮忙开开门看看有没有少东西的。虽说徐定睿挺相信他们临河村的乡亲们的人品的,但架不住还有村子外面的人啊,谁知道会不会有梁上君子上门呢。另外还有长辈们的坟地,要是过年过节他们一家没办法回来,总得有人上去烧点纸钱啊。临河村毕竟是他的根,叶落归根,以后他总会有要回来的一天,总不至于回来找不到家了。

      当然徐定睿这些拜托人的话还没全都说出口,大家就拍着胸脯保证了。都是乡里乡亲的,再说又不是什么大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而且大家在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徐定睿夫妻俩进京上大学,以后出来夫妻俩都是国家包分配,抱着铁饭碗吃皇粮的。怎么也得比他们这些只知道在土里刨食的泥腿子好上太多了。日后指不定有要求徐定睿夫妻俩办事的时候。当然农家汉子不轻易求人,一个个的都撇不开面子,要是真到了开口求人的地步,那肯定是摊上什么大事了。

      见村里说话最有用的几个人都把自己的请求放在心上了,徐定睿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去北京的事。家里炮制的药材是肯定要带上的。不说拿去能卖多少钱,最起码自家用的时候不用再到处去买了。而且他也得为村里的乡亲们准备一些常用的方子,即使顶不了什么用,到底是他的一番心意啊。此次进京上学,他们最起码得有个好一阵子不能回来了,张老爷子之前就建议他们干脆等念完大学再回来。毕竟来回一趟几个人的路费都是一项挺大的花费。他们到北京上学,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进项,就这么坐吃山空的话,还是节省一点吧。卖药材的那笔钱能不动还是能不动就不动吧家里有两个孩子,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