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329

作者:锦衣夜行
更新时间:2016-12-03 10:18:37
上已龙驭上宾,殿下节哀顺变!”

     

      朱棣擦擦眼泪,恨恨地道:“亲王宗室,非死即囚,形如猪狗,皇上今日又自焚于宫中,这一切罪孪,始作俑者,方、黄、齐泰!孤绝不会轻饶!那方孝孺已经抓住了么?”

     

      纪纲连忙上前一步禀道:“殿下,方孝孺已被生擒活捉,投入大牢!”

     

      朱棣冷笑一声道:“那猪狗倒不肯死,立即派人楫拿黄子澄、齐泰,孤要把他们三个奸佞千刀万剐,以祭皇上、以祭四年来枉死的无数英灵!”

     

      说着,朱棣站起身来,茹常等并不起来,一见朱棣站定,立即叩头道:“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皇帝已经晏驾,四海动荡,宇内不安,非明主不能定天下,当此时刻,唯有殿下继承大统,方能保我大明海晏河清、江山太平,臣等,恭请殿下继皇帝位!”  茹常身后百官齐声道:“恭请殿下继皇帝位!”

     

      李景隆恨得咬牙,差点没给自己一个大嘴巴:“我在这儿胡思乱想些甚么,劝进!劝进啊!奶奶的,这劝进首功,成了茹常那老滑头的了!”

     

      李景隆急忙也上前撩袍跪倒,劝燕王继皇帝位。

     

      朱棣摆手道:“本藩无辜受奸臣谗言迫害,不得已起兵靖维,本欲除掉奸臣,以保宗社,效法周公,扶保少主,不料皇上不能谅解为臣的一番苦心,反而轻自捐生,本王此刻悲痛欲绝,哪有心思妄图大位,还请诸父武大臣另选贤王,以承大统吧。”

     

      李景隆刚要说话,茹常已道:“皇上已然驾崩,太子亦一同归去,嫡孙、长子皆已不在,殿下系太祖嫡嗣,诸王之中为年最长者,纵不论道德武功,只论长幼,殿下继承大统,也是天经地义的。”

     

      朱棣只是摆手:“此事休要再提,兵马不能常驻城中,一俟楫拿了‘奸佞榜,上群奸,本王就要回返龙江驿军营驻地了,皇上的后事,还请茹大人暨礼部官员们好生料理。本王如今心乱如麻,什么也不想谈,有什么事,咱们回头再说吧!”

     

      “是是!”

     

      就算是正儿八经由先帝指定的继承人,登基时也得按古礼拒绝三次,这才可以受命,茹常也没指望这一劝进,朱棣马上迫不及待地答应,反正这首倡劝进之功已经到手,茹常等便叩一个头,爬起身来,恭恭敬敬地退到一步。

     

      宫中有人取来了白布,先将几具遗体盖住,接下来就是礼部准备棺椁先行盛敛的事儿了。

     

      对于建文帝生死,朱棣其实满腹疑窦,甚至宫中这把火倒底是皇上自焚还是另外有人动了手脚,他也无法确定。夏浔秘密潜进城里时,曾经对他说过,要为他解决“王见君”的尴尬局面,他心中这个谜团也只能唤夏浔来问个究竟了,因此一出皇宫,跨上战马,朱棣便对纪纲吩咐道:“本王先回龙江驿,你找到杨旭,让他速来见俺!”

      夏浔离开锦衣卫时,便得知燕王已回了龙江驿,所以立即快马赶回了燕王在龙江驿的驻地。

     

      一进中军大帐,燕王便摒退左右,只留下知情的纪纲一人,急切地问道:“文轩,宫中大火,可是你之所为?”

     

      夏浔看了纪纲一眼,说道:“臣一进城,就让纪纲带人守在皇宫左右,密切注意出入一切人等,准备见机行事,为殿下扫清障碍,不过宫中大火,确非微臣等所为。”

     

      朱棣眉头一锁,忧虑道:“若是文轩所为那倒好了,而今只怕是有人故布疑阵。”

     

      “怎么?”

     

      纪纲便把回来前又私下询问过木恩的话说了一遍,道:“木恩对皇帝十分熟悉他说,皇后和太子的尸身应无疑议,只是皇帝……,恐怕不在其中!对了,木恩还说,这几天,锦衣卫使罗克敌曾数度被召入宫!”

     

      对于这桩千古疑案,夏浔一直也有些好奇,他也想弄明白,朱允坟例底是死在宫中,还是潜逃偷生。此刻听了纪纲的话忽地联想起了罗克敌临死前对他说的那番话:“你,赢了我一局!今天我又布了一局,这次你能赢吗?”

     

      他临死,脸上还带着笑,笑容中有一丝得意、有一丝骄傲。罗克敌是个很骄傲的人,难道建父的生死之谜,就是他给自己设下的最后一个局?

     

      夏浔想了想,没有说出心中的揣测,只是对朱棣道:“殿下放心,纵然皇上真个逃脱,看他抛妻弃子,独自逃生的架势,也根本没有图谋东山再起的勇气和打算,左右不过是隐姓瞒名,且偷生罢了,这件事,臣!定会查下去,总要查个水落石出。

     

      朱棣点点头道:“这件机密事,也只有交给你去办,俺才放心得下,切记不得张扬!”

     

      “臣明白!”

     

      刚刚说到这儿,便有侍卫进来禀报:“殿下,城中又来了一批官员,现跪在辕门外,乞请殿下继皇帝位!”  朱棣眉头一皱,不屑地摆手道:“叫他们回去,本王不见!”

     

      “是!”那侍卫应声退下。

     

      纪纲马上热切地道:“殿下继承大统,已是众望所归。殿下不要推辞太久了,须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难行,眼下百废待兴,民心求定唯有殿下登基,才好执掌中枢,发号施令,把这因战乱而糜烂的一切重新收拾起来。”

     

      他的潜台词没有说出来,但是朱棣一听就明白了。眼下民心需要安定,而安定民心的根本,就是重新诞生一位帝王,执掌中枢权力;各地的官府和驻军现在都在观望,包括梅殷的四十万大军、以及中都凤阳的数万大军,还有各地正在组建的勤王之师……。

     

      不迅速登基,宣告新主的确立,这些人势必陷入两难境地,他们是继续忠于已经死掉的皇帝呢,还是投靠一位藩王?如果宣告建父帝的死亡,正式登基成为皇帝,亘在在京与各地父武官员心里的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者,这么多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现在也是时候给予他们回报了,不能冷了忠臣的心呐。看看燕王大军一过淮河,多少朝廷的文臣武将倒戈投降,再想想哪怕是在朱棣最危险的时候,他的人也是不离不弃,忠心耿耿,这就尤其显得可贵了。

     

      最最重要的,就是那句“名不正则言不顺”了。这个名正,不只是指继皇帝位,还是要为他的四载靖难做一个评介。他是以靖难为名起兵的,结果靖难靖了四年,把皇帝靖自焚了,一个要靖的奸臣还没除掉,他如何向天下人交待?

     

      他要保证自己立场的正义性,就必须得就自己的起兵缘由和皇帝死亡的结果,给天下人一个交待,这个交待就是必须抓出几个人来,让他们为起兵靖难和皇帝建父自焚来承担责任。这几个人,自然就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些人必须死。燕王是为了要清他们才起兵的,如果他们不死,他们就不是奸臣,他们不是奸臣,那朱棣就是奸臣!

     

      这就是政治,方黄之流不以奸佞的姿态死去,朱棣就要以篡逆的身份活着。

     

      而这些人都是位居中枢的大臣,朱棣唯有以皇帝的身份来处治他们,才是名正言顺,才能盖棺论定。

     

      这些事,朱棣其实想的比纪纲更透澈,他只思索了一下,便想通了其中利害,于是颔首道:“本王明白,那呃…再等两天吧!”

     

      纪纲心领神会,立即兴冲冲地道:“好,那微臣去辕门外,劝那些位大臣回去。”

     

      所谓劝回去,自然是去暗示他们明日再来,朱棣望着纪纲的身影消失在帐口,微微笑了笑:“纪纲这个人,还算能干!”他又转向夏浔,目光更趋柔和:“接管锦衣卫的事,怎么样了?”

     

      夏浔轻轻一触怀中那卷画轴,微微欠身道:“罗佥事自尽了,臣已接管锦衣卫衙门。”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江山未定,人心未定,锦衣卫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飞龙秘谍以后就并入锦衣卫,不过要做为其中独立的一支秘密力量!你组建飞龙时,用的是化名夏浔,以后,还是用这个名字吧,夏浔,就做俺朱棣的影子!”

     

      夏浔躬身道:“是!”他知道,燕王这是已经开始做称帝之后的一些安排了。

     

      朱棣略一沉吟,又道:“纪纲此人很是机灵,办事也合本王的心意,他是你的知交好友,依你的了解,这锦衣卫指挥使,他可做得么?”

     

      夏浔心中登时一震:“燕王要把锦衣卫交给纪纲?我的飞龙隶虽是直属于皇帝,可名义上却是隶属于锦衣卫的,燕王这是未雨绸缪的平衡之道,还是对我起了戒心?”

     

      他不敢让燕王看到他眼底的阴霾,连忙垂目拱手道:“殿下慧眼,臣也以为,纪纲做这锦衣卫指挥使,是很称职的。”

     

      朱棣颔首道:“嗯,那就是他吧。官面上的事,总要有个人去主持,本王思来想去,除了你杨旭,也就纪纲合适,你既然出不了面……,那就让他去做!”

     

      夏浔有些疑惑地道:“臣…为什么出不了面?”

     

      “因为锦衣卫指挥使,最高也只是一个三品的官儿。”

     

      朱棣微笑地对夏浔道:“俺朱棣,是不会亏待自己人的!”

    第409章 草诏人选

      得到了纪纲的暗示,次日一早,在京父武官员、勋戚公卿乃至以周王为首的皇室诸王,再度来到龙江驿劝进,朱棣自然再次拒绝力第三天,就像洪武皇爷在位时文武百官上朝一般,他们依旧准时、齐整地出现在龙江驿燕军大营,恳请燕王继承大统。

     

      依照古礼,这也算是三辞其位了,不要说父武百官已经急了,就是朱棣手下那些将领,现在也都跟饿狼似的,就盼着朱棣点头呢,到了这一刻,才算是实至名归了,朱棣便道:“本王才轻德薄,本不当承继大统,可俺皇考打下这万里江山,做儿子的总不能为图一己清闲,舍了祖宗家业不管,既然诸位大人一再固请,本王便也不再推辞了。”

     

      众父武闻言总算松了口大气,朱棣的部将已忍不住欢呼起来,礼部左侍郎董伦、右侍郎孟浮生立即双双上前,向朱棣拱手施礼:“那就请殿下即刻入宫,举办登基大典吧!”

     

      礼部尚书陈迪也是削藩派,名列奸佞榜,如今已经下了大狱,礼部自然是由他们两个主持的。

     

      “且慢!”

     

      众人乱烘烘的正要簇拥着燕王进皇城,后面陡地传来一声大喝,众人听了不由一怔:“这是何人,此时此地还敢阻挡燕王登基?”不要说百官急了,燕王手下那些大将也急了,众人扭头看去,从众官员后面挤进一个官儿来。

     

      这人约有三十岁出头、一脸的精神干练,是个文官,因为品秩较低,所以站在人堆后面,这一声喊,才有机会上前。有那认得他的,一见才知这是翰林编修杨荣,众人都瞪着眼看他,朱棣麾下那些武将都攥紧了钵大的拳头,恐怕他一言不对,就要活活打杀了他。

     

      杨荣趋身赶到朱棣面前,欠身拱手道:“殿下,您是先登基呢,还是先祭祖谒陵?”

     

      “嗯?啊!”

     

      朱棣被他一言提醒,不禁恍然大悟。祭了祖登基,登了基再祭祖,这先后的顺序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其中大有讲究。先登基再祭祖谒陵,报与祖先,那就是说他的皇位继承于建文皇帝,先祭祖谒陵报与祖宗,再黄袍加身,那他就是直接继位于太祖皇帝,而与建父无干。

     

      这衣钵来自于建文帝还是洪武帝,对他将来的施政立场,登基的名份,可是大有关联。

     

      朱棣感激地看了他一眼,问道:“这位大人是?”

     

      杨荣欠身道:“微臣是翰林编修杨荣。”

     

      朱棣点点头,把他的名字记在了心里,说道:“祭祖谒陵、登基之事均应由礼部操办,礼部左右侍郎大人郎即刻准备!明日一早,本王祭祖谒陵,随后再赴宫中登基。”

     

      众父武得了准信儿,都欢欢喜喜散去准备,礼部两位侍郎却留下了,登基一应礼仪自有定制,他们照本宣科就走了,虽说时间仓促了点儿,不过此前几天他们已经开始筹备了,倒也没有什么,只是有些事,却得需要朱棣本来来拿主意。

     

      孟浮生道:“殿下登基,这登基即位的诏书却不能马虎了,当请一位大家名士大家来写,免得堕了皇家气度,臣心中有一个人选,就是兵部尚书茹常,茹尚书德高望重,才学出众,太祖在时,便赞他“中外一人,中流砥柱。”并赐铁券丹书与他,且蠲免了茹家田塘园林的赋税,对茹尚书是极为器重的。茹尚书又曾做过吏部尚书,六部九卿之中,无人可比之比拟,可以当此大任。”

     

      董伦听了便有些着急,因为他的好友解缙昨天刚刚登门求他帮忙。解缙一直想要拜谒燕王,求以重用,奈何他职微言轻,一个九品的翰林待诏,根本没机会见到燕王,所以他就请托好友董伦,因为董伦是礼部侍郎,请他帮忙,在燕王答应登基时,举荐他为皇上草拟登基诏书,不想如今却话孟浮生抢了先,举荐了茹常茹尚书。

     

      茹尚书确实才学出众,昔日是太祖皇帝十分看重的人物,在朝中父武里面,也是极有份量的大人物,如果燕王点头答应,把这风光的差使交给茹常,对茹尚书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可是自己的好友解缙就没了晋身之阶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