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21

作者:王勇
更新时间:2017-11-14 06:00:00
恋,导致的是孩子独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

    力的弱化。有的家庭,父母事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这样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限

    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孩子变得无能。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最好的保镖是自己。孩子能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与

    他们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有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管得太宽,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孩子的能力没有

    得到发展,一到社会中就相形见绌。而一些有眼光的家长,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会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儿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还像个婴儿一样偎在妈妈怀里要这买那,稍不顺心就捶

    胸顿足,旁若无人地又吵又闹。

    一位扬州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只因跟堂弟玩电脑时发生了一点争执,他容忍不下堂弟说

    他“笨”,便挥刀将堂弟和堂弟的母亲一起杀死。事后法官问他为什么会为了这样一句话,连堂弟的母亲都不放过?他却说:“堂弟

    骂我‘笨,连电脑都不会玩’时,他妈妈在旁边看着直乐,我当时只想把他们都杀了,就没有人敢再嘲笑我了。”

    塑造什

    么样的孩子,主动权在父母手中。面对如此之多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我们与其想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倒不如反思一下现在的

    父母们都怎么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有两类父母行为肯定导致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这就是溺爱和忽视。

    父母对孩

    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就是溺爱,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烈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例如,对孩子的“

    淘气”行为,有些父母要么不管,要么完全压制。他们总是想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玩滑梯时别摔着,别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企图回避

    生活中许多丑陋的现实。结果,孩子长大后,根本就没有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能自谋生路,不能自己做出决定,不能应付生

    活中面临的日常问题和挫折。

    父母捍卫子女,不让子女们受到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的保护,反而会让孩子缺乏

    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爱很重要,但却无法保证孩子会出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他们更需要接受过训练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即

    孩子的心理成熟过程。儿童的社会性是在其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幼儿离开母亲进入伙伴世界,但伙伴关系和母子关系不同。母子关系

    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而伙伴关系则是要求友情、信赖、协调的关系。幼儿为了在伙伴中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得学会某些必要的品

    质,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独立性,在心理上体验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并承担自己

    的义务。受到过分保护的儿童,人际交往局限于父母和同胞(独生子女没有同胞,接触面更狭窄),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

    情感、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进入社会(幼儿园或学校)后,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形成孤僻、依赖、抑郁的性格,

    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行为问题。

    (2)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

    种需要,这种需要的内驱力――动机,由此推动个体产生为满足其需要的一系列行为。但是,受到过分保护(限制)的孩子,其父母

    从各个方面已全部满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他活动的内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削弱了他探索外界

    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

    (3)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人的智力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的,过度的保护实际

    上是限制了儿童智力和心理活动的发展。过度保护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探索,去努力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智力。更糟的是,由于很少有

    需要自己动脑、动手的情境,这样的儿童进入社会中常表现软弱、退让和懒惰,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愿动脑筋想问题。

    在河北的一场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有不少的家长陪着孩子找工作。这不禁让人想起,常常会看到一家几口送一个孩子入学,曾

    经耳闻父母为子女作“陪读”,而如今连找工作也出现了家长作陪的身影。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深思:难

    道现在的子女什么都需要父母“关心”吗?

    甘心“陪读”、“陪找工作”的家长们用心良苦,原因无非就是一个“担心”

    ――担心孩子没经验,担心孩子受挫折,担心孩子错过机会。问题是,孩子的事,家长能都包办得了吗?我们曾一度反思我国第一代

    独生子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种种弊端。但仅仅有反思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切实的行动,要时时处处去培养

    “小皇帝”、“小公主”们的独立生存和生活能力,让他们自己去经受磨砺,去承担责任,去自理生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他们只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理自立,老一辈人的“反思”才算有成效。

    父母的爱是子女成长途中的阳光,无论何时都让

    他感受到你的爱,但爱不等于娇惯和替代。娇惯孩子,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弹簧的伸缩

    原理告诉我们,拉力适度,使弹簧的功能保持,拉力过度弹簧将失去了弹性,无力回原。教育也同样如此,了解子女是家长教育子女

    的前提,孩子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应适合他们的变化,因此只要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会过高,教育的态度不会过

    分,注意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看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实事求是的、客观的因人施教,定一个孩子跳一跳能摸得着的目标,就容易

    树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就能激发孩子积极上进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自己作决定,即便他们有时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大有好处。否则,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特点就是“绝对没有信心、犹豫不决、

    过度敏感、缺乏耐性、离不开别人的支持”。

    第三部分独立生存: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4)

    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技能

    为什么对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摔了”的中国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尊敬度还不如一个明星?因为,过度保护的孩子其

    独立性受到了摧残!做父母的千万别怕孩子吃苦!

    孩子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能让孩子多独立就要让孩子多独立!

    培养孩子独立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独立。孩子的人格是和你一样独立的,您必须坚守这一信念。独立是一个人在没有被压迫的

    情况下自觉自愿的行动倾向。独立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有独立性的人不仅善于行动而且善于思考,能根据事情的合理性来安排自己的

    行动,不能独立就只有沦为附庸了。孩子从小就有独立与依附的心理冲突,作为家长,必须时时注意培育其独立性。

    有这

    样一个故事:

    一只母鸡捡到一只鹰蛋,把它带回去和自己的蛋一起孵,小鸡和鹰一起成长,鸡妈妈待它视同己出。一天,

    一猎人经过,一眼就看出了那只鹰,虽然那只鹰走路和觅食的神态已经和小鸡差不多了。

    猎人对鸡妈妈说:“这是一只鹰

    呀,你应当让它成为真正的鹰!”

    鸡妈妈说:“它是我的孩子。”

    猎人对鹰说:“你是一只鹰呀!”

    鹰说:“你弄错了,我是一只鸡。”

    于是猎人把小鹰带到一个小土堆上,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落在地上,

    然后迈开母鸡般四平八稳的步子。

    猎人有些失望,但还是把小鹰带到更高的土堆上,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

    又落在地上,还是迈开母鸡般四平八稳的步子。

    猎人有些遗憾,但他说:“我们再试一次!”于是猎人把小鹰带到悬崖边

    ,对小鹰说:“这次就看你的造化了!”说完把小鹰举高,然后撒手,小鹰扑棱棱直掉下去,突然,快要着地时,小鹰奋力地扑闪自

    己的翅膀,扇动着,扇动着,终于,小鹰飞了起来,像一只真正的鹰!

    猎人欣慰地笑了。

    看看你的孩子吧,他的

    独立性如何?是搏击长空的雄鹰还是温室里的花朵?你是否像那母鸡一样,把孩子带在自己翅膀下?

    如果有事,你的孩子

    能否一个人在家料理自己的生活?你放心吗?是孩子太小还是我从来没让孩子干过?或是你不想让孩子自立更生?

    遇到事

    情你是否和孩子商量?你是否采纳孩子的正确意见?你是否支持孩子的正当行为与要求?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

    。从小学会独立生存的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

    要青少年成长为一株迎风而立的大树,而不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草,所以要在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经过锤炼,学会独立生存!

    明明的妈妈工作特别忙,所以明明生下来不久便被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到他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才决定接明明回市区住。

    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乡下随意惯了,明明养成了不讲卫生的习惯。爸爸妈妈一让他洗澡,他就推三阻四的,更不用提饭前洗手、刷牙漱

    口这些重复次数较多的习惯了。因此明明牙齿被虫蛀了不少,肚子也经常疼。在学校里,明明干净整洁的校服没有几天就又脏又破。

    爸妈不断的提醒、警告、责罚都没有生效,明明仍然把自己弄得一塌糊涂。妈妈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整洁漂亮、神采奕奕,自己的孩

    子却像一头又脏又臭的小猪,非常苦恼。

    怎样让青少年从小就养成独立生存的技能,自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

    1)父母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去走,身为父母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

    只有让他们学会为自己服务才能为他人服务;也要让孩子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要靠我们自己”

    的道理。只有离开父母的怀抱,才能锻炼出苍鹰的矫健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

    (2)从小在孩子心里播下爱劳动的种子

    通过讲名人轶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许多大事。要激发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使孩子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父母不要中间插手,一般情况下在进

    行过程中不要提出任何建议。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尝试以朋友方式相处,给孩子提供

    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们才敢大胆地去尝试。

    (3)要善于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

    先提出任务,再悄悄创

    造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学洗衣服时,可以让他洗污渍较少的。最初要保证孩子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

    才会增加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而不至于一下子被难倒或再也不听从指挥。

    单纯的改善观念当然还不行,关键要落到

    实处。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要鼓励或间接指导孩子做简单的事,让他们体会到依靠自己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不要

    总是一味代劳,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也许会经历几次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

    (4)要肯定和鼓励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

    哪怕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父母也要给予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如

    孩子自己洗了脏衣服,尽管洗得不怎么干净,但父母也应该说“会自己洗衣服了,真是个好孩子”之类表扬他的话。同时,不失时机

    地教孩子怎样洗衣服。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奇*书*网^.^整*理*提*供)。如在学校组织春游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准备什么食物;

    过节了,要清理房间,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来个比赛,看谁的房间整理得漂亮!”这样,引导孩子自己动手,使他们愿意

    自己劳动,在劳动中无形地提高了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刚开始动手时,经常会不小心把

    事情搞糟,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否则就会损伤他们的积极性,而要耐心地把动作解释清楚并做示范,然后再让他练习。

    (5)定下一些规则,全家上下一律遵守

    如果孩子依赖、懒惰成性,鼓励或者模范可能都不起作用,这时可以定下

    一些规则,例如“不洗澡就不准上床”。如果孩子不听劝告,父母可以不理睬他的抗议。确立规则时不要带有责备的语气,也不要重

    复唠叨,只要以行动来证实就可以了。也可以求助于医生、老师等具有权威性的人。这些人更能使孩子明白自我服务的重要性。如孩

    子不肯刷牙,可以直接带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