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分节阅读 4

作者:那多
更新时间:2018-01-25 04:00:01
品感动中国读者,还会以他崇高的精神赢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尊敬和热爱。

    背景资料--阮玲玉简介

    阮玲玉原名阮凤根,1910年4月26日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县(南朗左步头村)。她父亲早逝,母亲做佣工供养她。1918年,她就读上海崇德女校,取学名玲玉。1926年,她迫于生计而辍学,同年报考明星影业公司,获导演卜万苍赏识,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1930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主演该公司创业作《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神女》导演吴永刚曾用“感光最快的胶片”作比喻,赞誉阮玲玉的演技。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影坛上,阮玲玉以重拍次数最少而成为导演们乐于起用的演员。她还使观众“每片必看”,因而成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

    阮玲玉从事演员工作不到十年,却创造了不同阶层、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

    在处女作《挂名夫妻》里,她塑造了旧社会的弱女子形象;在《情欲宝鉴》、《故都春梦》、《桃花泣血记》、《玉堂春》、《神女》等片里,她塑造了受尽豪绅阔少、流氓恶霸的玩弄和压榨的风尘女子形象;在《野草闲花》里,她塑造了为争取婚姻自由,打破传统思想的少女形象;在《新女性》和《三个摩登女性》里,她塑造了知识妇女的形象。她演出的人物大多身世悲惨,经历坎坷,屡遭磨难而奋斗不息,虽然最终都是以自杀、出家、入狱、惨死为结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纯洁美好的心灵。

    阮玲玉的遭遇与她主演的角色一样不幸。她十六岁结识了母亲帮佣的少东家张达民,倾心相许而与之结合,可是婚姻生活却并不快乐(部分人说是同居,未正式结婚)。1933年,阮玲玉与张达民分开,后与茶商唐季珊同居,不久又发现被唐季珊玩弄了。她曾对朋友说:“张达民把我当作摇钱树,唐季珊把我当作专利品,他们都不懂得什么是爱情。”

    1935年春,《新女性》上映后,阮玲玉主演的人物颇受舆论非议,私生活亦被曝光。此时,张达民否认与阮玲玉订有离婚协议,向法院上诉,诬告唐季珊,法院遂定于3月9日传讯阮玲玉。阮玲玉深感压力,于3月8日服毒自杀,享年仅二十五岁。

    阮玲玉死前写下遗书,内容是:

    我不死不能明我冤,我现在死了,总可以如他心愿,你虽不杀伯仁,伯仁由你而死,张达民我看你怎样逃得过这个舆论。你现在总可以不能再诬害唐季珊,因为你已害死了我啊!我现在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因为我对于张达民没有一样有对他不住的地方,别的姑且勿论,就拿我和他临脱离同居的时候,还每月给他一百元,这不是空口说的话,是有凭据和收条的。可是,他恩将仇报,以冤来报德,更加以外界不明,还以为我对他不住。唉!那有什么法子想呢?想之又想,惟有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被人玩弄走向绝路阮玲玉之死终于真相大白

    在湮没了整整66年之后,中国早期电影杰出的代表人物、一代影星阮玲玉的两封被认为是真实的遗书不久前在上海发现。这一重要的发现证明,此前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所谓“阮玲玉遗书”以及“人言可畏”的遗言,均可能是他人出于卑鄙目的的伪作。前天,发现阮玲玉真实遗书的上海老作家沈寂披露了这一事实。

    阮玲玉在25年的短暂生命中,主演了29部电影,以她朴实、细腻和传神的表演,确立了在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1935年3月8日,阮玲玉在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住宅服安眠药自尽。消息传出,上海10万市民自发为她送葬,鲁迅先生奋笔写了著名的《论人言可畏》一文,痛斥“强者”对“弱者”的迫害。

    真伪有疑

    当时公诸于众的两封阮玲玉“遗书”,是与她同居的商人唐季珊提供的。在电影界人士的催促下,唐季珊首先拿出了一份字迹潦草的“告社会书”,署名“阮玲玉绝笔”,文中对阮玲玉前一同居男人张达民的无理纠缠进行指责,最后连写两遍“人言可畏”。一些熟知阮玲玉的电影界同仁认定她另有遗书,在一再追问下,唐季珊不得已在阮玲玉大殓之后公布了第二份“遗书”,文中以阮玲玉写给他的口气,称“我很对不起你,令你为我受罪”,“我死后有灵,将永远保护你”。

    意外发现

    4年前,沈寂为编写阮玲玉的电视资料片,意外地发现了一份阮玲玉逝世一个半月后出版的《思明商学报》,上面刊登了两封阮玲玉遗书。据沈寂的研究,这两封遗书的心态、口吻和文笔,可以确认无疑是阮玲玉的亲笔。一封是写给张达民的,对他的无耻行为进行强烈谴责,她写道:“其实我何罪可畏,我不过很悔悟不应该做你们两人的争夺品,但是太迟了!”第二封写给唐季珊,控诉他是“玩弄女性的恶魔”,并说自己被迫选择一条绝路,是因为“没有你迷恋‘XX’,没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约不会这样做吧!”这就写出了阮玲玉自杀的直接原因。

    托辞真相

    遗书中的“XX”,是唐季珊占有阮玲玉之后又勾引上的歌舞明星梁赛珍。《思明商学报》在发表阮玲玉遗书的同时,刊登一篇文章,说明提供这两封真实遗书的正是梁赛珍姐妹。文中揭露,阮玲玉自尽后,唐季珊畏于社会压力,竟要梁赛珍的妹妹梁赛珊代笔,伪造了两封阮玲玉“遗书”,并以“人言可畏”的托辞,将他虐待阮玲玉致死的罪责推向社会。

    附:新发现的阮玲玉遗书

    其一达民:我是被你迫死的,哪个人肯相信呢?你不想想我和你分离后,每月又津贴你一百元吗?你真无良心,现在我死了,你大概心满意足啊!人们一定以为我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我不过很悔悟不应该做你们两人的争夺品,但是太迟了!不必哭啊!我不会活了!也不用悔改,因为事情已到了这种地步。

    其二季珊:没有你迷恋“ⅩⅩ”(按:即歌舞明星梁赛珍),没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约不会这样做吧!我死之后,将来一定会有人说你是玩弄女性的恶魔,更加要说我是没有灵魂的女性,但,那时,我不在人世了,你自己去受吧!

    过去的织云(按:即张织云,唐季珊玩弄过的女影星),今日的我,明日是谁,我想你自己知道了就是。

    我死了,我并不敢恨你,希望你好好待妈妈和小囡囡(按:阮玲玉的养女)。还有联华(按:阮玲玉就职的电影公司)欠我的人工2050元,请作抚养她们的费用,还请你细心看顾她们,因为她们惟有你可以靠了!没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了,我很快乐。

    玲玉绝笔

    背景资料--奥古斯特・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euste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椰(Barye1796~1875)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Maindron1801~1884),让他做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罗丹心爱的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修道院了,两年之后,她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这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罗丹强健的肉体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欲望,其中创造欲望在一颗艺术家的心中燃起了难以遏制的火焰,使对上帝和艺术同样虔诚的罗丹陷入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刻。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这样鼓励罗丹。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在修道院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这件雕像显示出23岁罗丹已经具备当一个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儿。

    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三百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成熟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颍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的创造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19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