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造纸坊,需要做的事情可不少。
白善和周满都忙,抽不开身,而殷或不能过于伤神,所以事情最后交给了白二郎,其余人则帮他出主意,参详参详。
周满就和他说了,“首先你得找些匠人,最好是有造纸经验的,没有也没什么,心灵手巧也可以,然后让他们照着方子钻研钻研。”
白善颔首:“这边琢磨工艺,那边我们可以找适合建坊的地方。”
白二郎:“我上哪儿找这样的人?”
殷或想了想道:“得找信得过的人,所以若不是家仆,找了人后也要签卖身契。”
不然前脚把东西钻研出来,后脚就泄密出去就不好了。
白善:“倒是可以从下仆中寻找,再有便是让人出去寻摸是否有这样的匠人,若有便买下来。”
周满:“不容易吧,据我所知,有这样本事的匠人,便是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原来的主家,朝廷也会收没,不会再往外卖。”
换句话说,就是往外卖,也轮不到他们去买。
一直没说话的明达道:“我来想办法吧。”
大家一起看向她。
明达道:“我可以和父皇从书局里要一些奴隶和匠人。”现成的人手,连方子都是现成的,根本不用再琢磨。
所以她道:“定下地方后就可以建造造纸坊了。”
白善和周满就想到他们之前的打算,赞道:“那就麻烦明达公主了,不过还是等方子研究出来再建作坊。”
明达听出了些,好奇的问:“你们手上有方子?比之现有的纸张如何?”
白善道:“有两张方子,其中一张据说要比现在的粗纸略差一些,一张则和现在的细纸差不多,或许要好一点儿。”
明达迟疑了一下后道:“我可以和父皇多要几个擅长造纸的匠人,这样可以造出和书局差不多质量的纸来。”
白善摇头道:“公主,我们的目的是让纸张便宜下来,所以我们不用书局原来的方子,我和满宝手上的方子成本更低。”
明达总算是明白了,沉吟了一番后道:“那和父皇要人就不方便了。”
白善却笑道:“陛下肯给人,那是陛下对公主的慈心,至于造纸坊里的方子,传到陛下那里也没什么的。”
现阶段他们只打算做这两种纸,价格便宜,易以推广,他和满宝本来就打算将这方子送给陛下和太子的。
当然,这是以后的事了。
等以后这方子送出去了,造纸坊里也能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工匠来,到时候再选几个比较好的,贵重的纸张方子重新开始就是。
对于他们来说,建造造纸坊的难处从不是金钱和原材料,一直是工匠和方子。
而现在他们不缺方子,只是缺人而已。
明达立即给皇帝写信要人。
皇帝收到信,想也不想就吩咐古忠,“从宫中的书局里挑选一些会造纸的匠人和仆从送去青州。”
他想了想,觉得这样还不够,干脆道:“朕记得京城有东西书局?将西书局记在明达名下吧。”
前者还罢,后者的话……
古忠忍不住道:“此事陛下要不要和娘娘商议商议?”
其实古忠想说的是,是不是应该和朝臣商量一下,但他临时改成了皇后。
皇帝想了想,中午休息时就入后宫去找皇后。
皇后一听便索要明达的信,等看过后就替明达拒绝了,道:“陛下要是心疼明达,给她一些人,让她自去造纸就是,书局虽是皇室的产业,但一直是为天下学子印制书籍,岂能专门交给一位公主?”
“光造纸有什么意思?书局里最宝贝的是雕版,新店要想有此积累,没有几十年是办不到的。”皇帝道:“朕有现成的书局,给她一个怎么了?太子也不会介意的。”
皇后:“……可明达没想办书局,她想做的是造纸坊。”
“一张纸才赚多少钱?”皇帝道:“最最赚钱的是印书。”
皇后又看了看明达的信,和皇帝道:“我虽不知明达为何要建造纸坊,但我知道,此举一定不是为了赚钱。”
知女莫若母,明达从小生活富贵,但并不奢靡,她心性旷达,也不是爱财之人,所以绝对不会单纯为了钱便去建造纸坊。
而且她要钱多的是法子,何必如此费心力的建造纸坊?
皇后收了信后道:“陛下不如先去信问问她,为何要建造纸坊,她属意的要不是书局,陛下送她,不过是给她丢一个负担罢了。”
她知道皇帝的七寸在哪儿,直接道:“要是为了钱,我们直接给她钱又何如?难道我们的女儿还会缺钱吗?”
皇帝觉得皇后说的有理,于是道:“行,朕写信问她。不过她既然开口要人了,便先给她送一些人去吧。”
这一点儿皇后没有反对。
书局……
说是皇室的产业,但其实也不算是。
因为书局印制的书是要送到国子监,翰林院,崇文馆,甚至是地方的书局和府学县学里,所以关系重大;
皇帝之所以那么大大言不惭的说书局是皇室的产业,不过是因为书局赚的钱是归到皇帝的私库里。
皇后可以肯定,皇帝要是说把西书局记在明达名下,朝中大臣一定会将书局撕到朝廷名下的。
这对皇室来说一定不是好事,皇后不想闹出这样的纷争。
但她对女儿也是疼爱的,书局不能送,但人是可以送的,大不了她自己建一个就是。
哪怕她不只是想建造纸坊,也想印书卖书也不是不可以,回头再送一些雕刻的匠人过去,甚至送她一些雕版也可以。
这种事私下进行都可以,但若是一口气送出一整家书局就太打眼了。
皇后说服了皇帝,皇帝暂时略过了这件事,只是也忍不住疑惑,“奇怪,此时明达不是在养胎吗?怎么想起建造纸坊了?”
又皱眉,“朕派去的人还没到青州吗?”
古忠忙道:“陛下,他们人多行李多,行程自然缓慢,不似送信,快马加鞭几日就可到达京城。”
白善和周满都忙,抽不开身,而殷或不能过于伤神,所以事情最后交给了白二郎,其余人则帮他出主意,参详参详。
周满就和他说了,“首先你得找些匠人,最好是有造纸经验的,没有也没什么,心灵手巧也可以,然后让他们照着方子钻研钻研。”
白善颔首:“这边琢磨工艺,那边我们可以找适合建坊的地方。”
白二郎:“我上哪儿找这样的人?”
殷或想了想道:“得找信得过的人,所以若不是家仆,找了人后也要签卖身契。”
不然前脚把东西钻研出来,后脚就泄密出去就不好了。
白善:“倒是可以从下仆中寻找,再有便是让人出去寻摸是否有这样的匠人,若有便买下来。”
周满:“不容易吧,据我所知,有这样本事的匠人,便是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原来的主家,朝廷也会收没,不会再往外卖。”
换句话说,就是往外卖,也轮不到他们去买。
一直没说话的明达道:“我来想办法吧。”
大家一起看向她。
明达道:“我可以和父皇从书局里要一些奴隶和匠人。”现成的人手,连方子都是现成的,根本不用再琢磨。
所以她道:“定下地方后就可以建造造纸坊了。”
白善和周满就想到他们之前的打算,赞道:“那就麻烦明达公主了,不过还是等方子研究出来再建作坊。”
明达听出了些,好奇的问:“你们手上有方子?比之现有的纸张如何?”
白善道:“有两张方子,其中一张据说要比现在的粗纸略差一些,一张则和现在的细纸差不多,或许要好一点儿。”
明达迟疑了一下后道:“我可以和父皇多要几个擅长造纸的匠人,这样可以造出和书局差不多质量的纸来。”
白善摇头道:“公主,我们的目的是让纸张便宜下来,所以我们不用书局原来的方子,我和满宝手上的方子成本更低。”
明达总算是明白了,沉吟了一番后道:“那和父皇要人就不方便了。”
白善却笑道:“陛下肯给人,那是陛下对公主的慈心,至于造纸坊里的方子,传到陛下那里也没什么的。”
现阶段他们只打算做这两种纸,价格便宜,易以推广,他和满宝本来就打算将这方子送给陛下和太子的。
当然,这是以后的事了。
等以后这方子送出去了,造纸坊里也能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工匠来,到时候再选几个比较好的,贵重的纸张方子重新开始就是。
对于他们来说,建造造纸坊的难处从不是金钱和原材料,一直是工匠和方子。
而现在他们不缺方子,只是缺人而已。
明达立即给皇帝写信要人。
皇帝收到信,想也不想就吩咐古忠,“从宫中的书局里挑选一些会造纸的匠人和仆从送去青州。”
他想了想,觉得这样还不够,干脆道:“朕记得京城有东西书局?将西书局记在明达名下吧。”
前者还罢,后者的话……
古忠忍不住道:“此事陛下要不要和娘娘商议商议?”
其实古忠想说的是,是不是应该和朝臣商量一下,但他临时改成了皇后。
皇帝想了想,中午休息时就入后宫去找皇后。
皇后一听便索要明达的信,等看过后就替明达拒绝了,道:“陛下要是心疼明达,给她一些人,让她自去造纸就是,书局虽是皇室的产业,但一直是为天下学子印制书籍,岂能专门交给一位公主?”
“光造纸有什么意思?书局里最宝贝的是雕版,新店要想有此积累,没有几十年是办不到的。”皇帝道:“朕有现成的书局,给她一个怎么了?太子也不会介意的。”
皇后:“……可明达没想办书局,她想做的是造纸坊。”
“一张纸才赚多少钱?”皇帝道:“最最赚钱的是印书。”
皇后又看了看明达的信,和皇帝道:“我虽不知明达为何要建造纸坊,但我知道,此举一定不是为了赚钱。”
知女莫若母,明达从小生活富贵,但并不奢靡,她心性旷达,也不是爱财之人,所以绝对不会单纯为了钱便去建造纸坊。
而且她要钱多的是法子,何必如此费心力的建造纸坊?
皇后收了信后道:“陛下不如先去信问问她,为何要建造纸坊,她属意的要不是书局,陛下送她,不过是给她丢一个负担罢了。”
她知道皇帝的七寸在哪儿,直接道:“要是为了钱,我们直接给她钱又何如?难道我们的女儿还会缺钱吗?”
皇帝觉得皇后说的有理,于是道:“行,朕写信问她。不过她既然开口要人了,便先给她送一些人去吧。”
这一点儿皇后没有反对。
书局……
说是皇室的产业,但其实也不算是。
因为书局印制的书是要送到国子监,翰林院,崇文馆,甚至是地方的书局和府学县学里,所以关系重大;
皇帝之所以那么大大言不惭的说书局是皇室的产业,不过是因为书局赚的钱是归到皇帝的私库里。
皇后可以肯定,皇帝要是说把西书局记在明达名下,朝中大臣一定会将书局撕到朝廷名下的。
这对皇室来说一定不是好事,皇后不想闹出这样的纷争。
但她对女儿也是疼爱的,书局不能送,但人是可以送的,大不了她自己建一个就是。
哪怕她不只是想建造纸坊,也想印书卖书也不是不可以,回头再送一些雕刻的匠人过去,甚至送她一些雕版也可以。
这种事私下进行都可以,但若是一口气送出一整家书局就太打眼了。
皇后说服了皇帝,皇帝暂时略过了这件事,只是也忍不住疑惑,“奇怪,此时明达不是在养胎吗?怎么想起建造纸坊了?”
又皱眉,“朕派去的人还没到青州吗?”
古忠忙道:“陛下,他们人多行李多,行程自然缓慢,不似送信,快马加鞭几日就可到达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