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于后方,这一来可把太老夫人给急坏了,大军出境不久,她老人家就一病不起,请来大夫诊治,说是患了风寒,用下驱寒温血的方子。
王氏、甄氏与雪娥轮换着在床头照应,又因应笑懂得料理药草,便让她在屋里帮衬。药用下三副,老太太的病没转好,反倒加重了,从畏寒变成了忽冷忽热,上吐下泄,把个好好的老夫人折腾得面黄肌瘦。
王氏只能又请大夫,这次找来了和春馆的坐堂医,是个有名声的老大夫,一诊脉,断言道:“这是疟疾,老太太年迈阴虚,需用滋补药来调理。”
应笑趁大夫在外间与王氏说话,便悄悄把手伸进帐内,并拢两指搭在老太太的左腕上,感到皮肤上汗津津湿漉漉,脉搏伏进去了。
老太太在帐内问道:“是应笑丫头?你也想学着诊脉吗?可摸出些什么来了?”
应笑收回手,问道:“太夫人可是觉得胸闷?”
老太太有气无力地回道:“确有些气滞。”
雪娥忙把应笑拉到一边,轻斥道:“太老夫人病体虚弱,若无要事,别引她老人家说话,明白么?”
应笑点点头,转过屏风,就见大夫在桌上写方子,她走去一看,方子上写着麦冬、天冬等滋阴生津的药。
应笑道:“太夫人有痰饮,得先祛痰才是。”
那老大夫皱眉瞪她一眼,挥手驱赶,不耐道:“哪儿来的小丫头?一边玩儿去!莫在此添乱。”
雪娥想将应笑带走,应笑这回却不依了,说道:“师父在魏家庄也曾治过一个老妈妈,与太夫人年岁相近,病症相似,实则是痰饮为患,却被误诊为寒症,我还为师父记下了病案。”
这话只把老大夫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王氏陪笑道:“老先生莫气,何必跟个孩子较真?”
甄氏扇着帕子接话:“咱家大公子也学得些医术,这女娃是他的徒弟,常跟前跟后帮手打杂,老先生千万别同她一般见识。”
老大夫自是听闻过方泽芹的名声,只当那是沾了方渭帅的光,对此颇不以为然,这时听人提起,免不了要明里暗里刺两句:“原来是方大公子的徒弟,你师父可有教过你如何辩证求因?学着些皮毛便以为自个儿啥都会了,还浅得很哪,以老夫行医多年的经验莫非还比不上你一个小姑娘的见识吗?”
应笑被他唬住了,低下头不敢再多嘴,王氏与甄氏少不了一搭一唱安抚老先生,差了从人跟去和春馆抓药,谁想老太太服了滋补药后上火了,面赤渴饮、嗝逆出汗,吃不进饭,只要喝水,水一喝多又开始腹泻不止,老太太原是个福态神气的主,这连日熬下来,只熬得形销骨立,话也说不上来。
和春馆那老大夫过来一切脉,登时汗流浃背,觉得这病恐怕是不行了,便道:“这可是病危了,心气外脱,还得补,不仅要滋阴,更得把涣散的心气给补回来。”
于是加了生脉保元的人参、五味子。应笑见老太太的症状愈发像魏老母的痰饮症,虽然咳不出痰来,但呼吸赫赫有声,再听她说胸口痞闷兼之不断打嗝,这是气运不畅,经络定然被痰饮给堵上了,若再服补药,只会加重病症。
应笑心里明白这个道理,却不知该如何说服他人,因她年岁小,人微言轻,没人相信她的话,说得多了,大人们便怨她添乱。老太太服下补药后,那病发得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一日,雪娥将应笑领到甄氏房里,屏退下人,将门窗掩实。甄氏亲热地拉起应笑的手,说道:“孩子,我原是不信你的,可太老夫人那病拖了两个多月还未好转,反倒一日重过一日,可见那老大夫不济,你可知道这症该怎样治?”
应笑心头一喜,忙如实答道:“太夫人是患了痰饮,先得化去痰才成,我师父以前开的方子还在,那魏家庄的老妈妈便是用那方子治好的。”
甄氏道:“那正好,我让阿宝丫头陪你去药市抓祛痰的药,煎好之后再让雪娥端了去喂老夫人服下,只有一点,这事不能说破,我虽信你,只怕你二娘不信,若叫人给发现,断不会用你师父开的方子,再这么耽搁下去,老夫人可就救不回来了。”
应笑见有人肯信她,哪有不愿意的?当下点头答应,自回房中写下方子,与阿宝悄悄自后门出去,到药市里抓了竹茹、批把叶、杏仁等化痰药,用这些药偷换下老大夫开的药,煎煮成汤后由雪娥端去老太太房里。
吃了几副之后,老太太的脉鼓出来了,也不再打嗝,众人只道是老大夫的手段起效了,各自欢欣。
本来若照这方子服下去,老太太用不着多久便能康复,谁知应笑去抓药时被和春馆的田掌柜给瞧见了,田掌柜识得阿宝,也知道方家老太太重病在床,觑她开的尽是寒凉药,便多留了个心眼,回铺后把这事向老大夫描述一通,说道:“去抓药的有两人,一个是方家二娘甄氏的贴身丫环,另一个是八九岁的女娃,看样貌,便是那曾冒犯过先生的小丫头,听先生说那丫头提过痰症,她们今儿抓的就是化痰清热的药,可有这般巧合?那老太太已回天乏术,可别是打算把死马当做活马来医治。”
老大夫一听,立即赶去方府,被迎进门时,见老太太正坐在床头抱盂咳吐,吐出很多气味浓重的痰来,老大夫这一看便知道确是自己给人诊错了,再捞起桌上的空药碗嗅闻,心知老太太服的药不是他开的方子,而是苦寒的药物,这一下可懵了,王氏来道谢时更不敢多言,只憋得一张老脸青白交错。
老大夫原想上门斥责病者家属乱用药,谁想讨了个没趣,只得灰溜溜回到和春馆,拍桌恨叹:“老了!老了!不中用了,被个嫩苗子给掀了老根!”
田掌柜听出话外玄音,便将老大夫带到二楼阁子里探问,老大夫一五一十全盘托出,愁眉苦脸道:“老夫这名声只怕会一夕尽毁,还是毁在黄口小儿手里!”
田掌柜道:“先生切莫着急,先前我曾问过那阿宝丫头,她却不说是换药,只说甄氏近来患了风寒,咳嗽带痰,需用化痰的药清理清理,依我看,这里边儿有蹊跷。”
次日,老大夫又去方府出诊,田掌柜随行探望,献上许多细贵药材为礼,与主人家寒暄时处处言语试探,心下便有了定数,回头对老大夫说:“我见她家也没有另请大夫的打算,王氏夫人只夸说老先生用药如神,换药一事大有可能是私下的作为,你先别作声,就借这个好势头继续给那老夫人治下去,若能医得好,到底还是你的功劳,若然医不好,只管推在换药上,于你一些儿干系也沾不上。”
老大夫坐堂多年,自是把名声当作最紧要的,田掌柜这一言正合他心意,便佯装不知,复诊时见老太太气色好,心道:这痰也吐过了,老夫人年迈体虚,再接着用寒凉药恐怕会伤元气。
便对王氏道:“老夫人体内仍有寒邪,需用温热药把邪气给她散出去。”
应笑还记得师父叮嘱过的话:热证绝不能当寒证来治,浓痰化后还有稀饮,这时最易大意。
她也不知缓和,直接对老大夫道:“太夫人咳出许多痰来,可见是有痰饮,体内热邪还没出透,还要清热祛痰。”
这一屋子人都在听着,老大夫自然不能认错,只冷笑一声,道:“懂些皮毛就来卖弄了?你以为老夫不晓得吗?没错,这的确是痰饮之症,我知道,你可知我为何没说么?那些祛痰清热的药可都是大凉呀!寒凉最伤元气,老夫人不似年轻小辈能抗,她抱病已久,早就三气不继,稀饮可调,元气难复,再给她下凉药可万万使不得!若不信我,不妨再多找几个大夫看看。”
王氏嘴上说着不敢,待老大夫走后又悄悄请来两个年轻大夫,那两大夫见老太太瘦骨伶仃地躺在床上,都异口同声地说:“老夫人岁数太大,不能用凉药,得好好补元气。”
王氏便信了,按着老大夫开下的方子抓来桂枝、生姜、人参等温热的药,甄氏这回也觉得老大夫说得有理,心道:应笑虽略通药理,也只是跟在师父身后看来的,不晓得活用,如今老夫人已吐出那许多浓痰出来,再不可用寒凉伤身。
甄氏想得倒也不错,应笑还不懂得如何辩证施方,但她每日誊抄诊籍,总晓得套用案例,她将老太太的病症与魏家老母的病症逐一比对,竟然分毫不差,自然相信只有用师父开的方子才能治好。
可再没人肯听信她的,甄氏不同意,阿宝与雪娥哪儿还敢暗动手脚?结果老太太的病从开春一直拖到盛夏,只熬得上腭尽腐、嘴唇糜肿,到最后汤水不进,老大夫情知这回可再也撑不过去了,回铺里与田掌柜商议该如何出脱责任。
老太太这时可说是没有一丝生机,只能躺着等死了,应笑却不知道,只觉得若是能再用下师父的药,必能力挽狂澜,于是自个儿带着方子去市里抓药,这一去要经过和春馆,被坐堂的老大夫看到,遂尾随其后。
老大夫正愁编不出由头,见应笑开下许多寒凉药,心里就有了主意,在街上拦住应笑,拧着她回了方府,径直来到老太太房里,劈手夺下应笑手里的纸包往桌上一掼,故作气冲冲地喝道:“我道老夫人的病如何久治不愈,原来你们竟背着我另请大夫,还是个乱开方子的庸医!”
王氏不明所以,连忙上前安抚,问道:“老先生先请息怒,有什么事且慢慢道来。”
老大夫把应笑往前一推,拆开纸包,里面装得尽是竹沥、天竹黄等大凉的药材,老大夫狠狠抓起一把,厉声质问:“这孩子可不是你们差去替老太太抓药的?老夫千叮呤万嘱咐,切不可用凉药,为何不听?”
王夫人愣了一愣,转而问应笑:“是何人托你去抓药的?可是咱家里有谁病了?”
应笑被老大夫一路扭回来,心里正惊怕着,一时没能接上话,老大夫冷哼道:“你若问她,不如问那被唤作阿宝的丫头,老夫常看到她二人结伴去市里抓药,来替老夫人诊察时亦觉碗内药汤有些不对味,但见病者日趋康健,也没往别处想,如今看来,定是你们将老夫的药给偷偷换了!”
王氏面色稍变,转头瞪向甄氏,甄氏自是不敢承认,唤来阿宝再问,那奸猾的丫环巧言推脱:“小姐要去市里,可这上下都为老太太忙得不可开交,我家夫人也是好心,叫奴婢去给小姐引个路,小姐懂医,奴婢可不懂,哪儿晓得她买那些药作甚?还当她是受了风寒。”
甄氏道:“老夫人生了这么大个病,大伙急都急坏了,哪儿敢胡乱换药?”
王氏又把抓药小厮和灶房里的师傅找来对质,各个撇得干净。那阿宝又在旁插口道:“这药一开十副,开来便送去灶房里,许是有谁趁灶房没人时把那些药给换了,师傅们只管煎药,还当是大夫开下的方子呢。”
☆、小别05
王氏转而问应笑:“娃娃,对二娘说实话,可是你擅自换了药?”
应笑正自迷茫,听王氏这么一问,也没多想,只实话实说:“我没去灶房里换药,只在草园里煎了药汤让雪娥姐端去,太夫人痰饮为患,是个热证,那大夫却当寒证来治,这是要治坏了的!”
雪娥在旁边听得心惊胆跳,甄氏见状,忙开口训斥:“应笑,你自个儿做坏的事怎能牵带到旁人身上?小小年纪便如此刁滑,日后可怎么得了!”
应笑只感到莫名,眼巴巴地望向雪娥,雪娥却不看她,低下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只管端汤送药,也不晓得其他事儿……”
甄氏道:“雪娥是大家闺秀,自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稻麦尚且不分,哪儿识得药材?”
应笑怔愣无言,心道:为何她们说的与做的全然不同?我没错,她们也没错,怎么还要说谎?
转念又想:是了,我也曾骗过娘亲,只怕会挨打便隐瞒真相,想来她们也是同样的心情。
于是也不揭破,将换药一事往自个儿头上认了。王氏叹了口气,情知这时再追究责任已为时过晚,只央求老大夫务必要再想想法子,老大夫当着满屋人的面扬声道:“痰饮好调,元气难复啊!你们不听我言,自作聪明,偏要用什么清热化痰的寒凉药,这人的三气一走还有活头吗?事已至此,老夫也只能搏上一搏了。”
于是开下续命的独参汤,这方子专治气虚危症,这会儿却是用来拖命的,那老大夫嘴上说搏上一搏,实则早知老太太回天乏术,只能拖得一时是一时。
王氏无奈,见老太太面肿唇烂,只得又去请外科大夫来开些止疼的膏药贴在老夫人的嘴唇上,不分昼夜地坐在床头相陪。
这一日,老太太忽然来了精神,半坐起身,直嚷着肚子饿,要吃豆苗麦糊,王氏大喜,赶紧叫人去煮。
老太太本出生于鱼米之乡,这麦麸与豆苗在那地区都是用来当猪食的,若非穷到裤裆里,没人愿吃,可老太太生在灾年,就是被这暖烘烘的烂面糊喂养长大,嫁到方家之后有了身份地位,却是再也没碰过。
当面糊捧到手里,她老人家吃了一口,眼眶就湿润了,哽咽着连声说“好吃”,让王氏把一家男女老幼全都唤到床前,把这碗麦苗糊糊给众人分食,应笑也吃了一小口,只觉得甜腻腻骚烘
王氏、甄氏与雪娥轮换着在床头照应,又因应笑懂得料理药草,便让她在屋里帮衬。药用下三副,老太太的病没转好,反倒加重了,从畏寒变成了忽冷忽热,上吐下泄,把个好好的老夫人折腾得面黄肌瘦。
王氏只能又请大夫,这次找来了和春馆的坐堂医,是个有名声的老大夫,一诊脉,断言道:“这是疟疾,老太太年迈阴虚,需用滋补药来调理。”
应笑趁大夫在外间与王氏说话,便悄悄把手伸进帐内,并拢两指搭在老太太的左腕上,感到皮肤上汗津津湿漉漉,脉搏伏进去了。
老太太在帐内问道:“是应笑丫头?你也想学着诊脉吗?可摸出些什么来了?”
应笑收回手,问道:“太夫人可是觉得胸闷?”
老太太有气无力地回道:“确有些气滞。”
雪娥忙把应笑拉到一边,轻斥道:“太老夫人病体虚弱,若无要事,别引她老人家说话,明白么?”
应笑点点头,转过屏风,就见大夫在桌上写方子,她走去一看,方子上写着麦冬、天冬等滋阴生津的药。
应笑道:“太夫人有痰饮,得先祛痰才是。”
那老大夫皱眉瞪她一眼,挥手驱赶,不耐道:“哪儿来的小丫头?一边玩儿去!莫在此添乱。”
雪娥想将应笑带走,应笑这回却不依了,说道:“师父在魏家庄也曾治过一个老妈妈,与太夫人年岁相近,病症相似,实则是痰饮为患,却被误诊为寒症,我还为师父记下了病案。”
这话只把老大夫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王氏陪笑道:“老先生莫气,何必跟个孩子较真?”
甄氏扇着帕子接话:“咱家大公子也学得些医术,这女娃是他的徒弟,常跟前跟后帮手打杂,老先生千万别同她一般见识。”
老大夫自是听闻过方泽芹的名声,只当那是沾了方渭帅的光,对此颇不以为然,这时听人提起,免不了要明里暗里刺两句:“原来是方大公子的徒弟,你师父可有教过你如何辩证求因?学着些皮毛便以为自个儿啥都会了,还浅得很哪,以老夫行医多年的经验莫非还比不上你一个小姑娘的见识吗?”
应笑被他唬住了,低下头不敢再多嘴,王氏与甄氏少不了一搭一唱安抚老先生,差了从人跟去和春馆抓药,谁想老太太服了滋补药后上火了,面赤渴饮、嗝逆出汗,吃不进饭,只要喝水,水一喝多又开始腹泻不止,老太太原是个福态神气的主,这连日熬下来,只熬得形销骨立,话也说不上来。
和春馆那老大夫过来一切脉,登时汗流浃背,觉得这病恐怕是不行了,便道:“这可是病危了,心气外脱,还得补,不仅要滋阴,更得把涣散的心气给补回来。”
于是加了生脉保元的人参、五味子。应笑见老太太的症状愈发像魏老母的痰饮症,虽然咳不出痰来,但呼吸赫赫有声,再听她说胸口痞闷兼之不断打嗝,这是气运不畅,经络定然被痰饮给堵上了,若再服补药,只会加重病症。
应笑心里明白这个道理,却不知该如何说服他人,因她年岁小,人微言轻,没人相信她的话,说得多了,大人们便怨她添乱。老太太服下补药后,那病发得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一日,雪娥将应笑领到甄氏房里,屏退下人,将门窗掩实。甄氏亲热地拉起应笑的手,说道:“孩子,我原是不信你的,可太老夫人那病拖了两个多月还未好转,反倒一日重过一日,可见那老大夫不济,你可知道这症该怎样治?”
应笑心头一喜,忙如实答道:“太夫人是患了痰饮,先得化去痰才成,我师父以前开的方子还在,那魏家庄的老妈妈便是用那方子治好的。”
甄氏道:“那正好,我让阿宝丫头陪你去药市抓祛痰的药,煎好之后再让雪娥端了去喂老夫人服下,只有一点,这事不能说破,我虽信你,只怕你二娘不信,若叫人给发现,断不会用你师父开的方子,再这么耽搁下去,老夫人可就救不回来了。”
应笑见有人肯信她,哪有不愿意的?当下点头答应,自回房中写下方子,与阿宝悄悄自后门出去,到药市里抓了竹茹、批把叶、杏仁等化痰药,用这些药偷换下老大夫开的药,煎煮成汤后由雪娥端去老太太房里。
吃了几副之后,老太太的脉鼓出来了,也不再打嗝,众人只道是老大夫的手段起效了,各自欢欣。
本来若照这方子服下去,老太太用不着多久便能康复,谁知应笑去抓药时被和春馆的田掌柜给瞧见了,田掌柜识得阿宝,也知道方家老太太重病在床,觑她开的尽是寒凉药,便多留了个心眼,回铺后把这事向老大夫描述一通,说道:“去抓药的有两人,一个是方家二娘甄氏的贴身丫环,另一个是八九岁的女娃,看样貌,便是那曾冒犯过先生的小丫头,听先生说那丫头提过痰症,她们今儿抓的就是化痰清热的药,可有这般巧合?那老太太已回天乏术,可别是打算把死马当做活马来医治。”
老大夫一听,立即赶去方府,被迎进门时,见老太太正坐在床头抱盂咳吐,吐出很多气味浓重的痰来,老大夫这一看便知道确是自己给人诊错了,再捞起桌上的空药碗嗅闻,心知老太太服的药不是他开的方子,而是苦寒的药物,这一下可懵了,王氏来道谢时更不敢多言,只憋得一张老脸青白交错。
老大夫原想上门斥责病者家属乱用药,谁想讨了个没趣,只得灰溜溜回到和春馆,拍桌恨叹:“老了!老了!不中用了,被个嫩苗子给掀了老根!”
田掌柜听出话外玄音,便将老大夫带到二楼阁子里探问,老大夫一五一十全盘托出,愁眉苦脸道:“老夫这名声只怕会一夕尽毁,还是毁在黄口小儿手里!”
田掌柜道:“先生切莫着急,先前我曾问过那阿宝丫头,她却不说是换药,只说甄氏近来患了风寒,咳嗽带痰,需用化痰的药清理清理,依我看,这里边儿有蹊跷。”
次日,老大夫又去方府出诊,田掌柜随行探望,献上许多细贵药材为礼,与主人家寒暄时处处言语试探,心下便有了定数,回头对老大夫说:“我见她家也没有另请大夫的打算,王氏夫人只夸说老先生用药如神,换药一事大有可能是私下的作为,你先别作声,就借这个好势头继续给那老夫人治下去,若能医得好,到底还是你的功劳,若然医不好,只管推在换药上,于你一些儿干系也沾不上。”
老大夫坐堂多年,自是把名声当作最紧要的,田掌柜这一言正合他心意,便佯装不知,复诊时见老太太气色好,心道:这痰也吐过了,老夫人年迈体虚,再接着用寒凉药恐怕会伤元气。
便对王氏道:“老夫人体内仍有寒邪,需用温热药把邪气给她散出去。”
应笑还记得师父叮嘱过的话:热证绝不能当寒证来治,浓痰化后还有稀饮,这时最易大意。
她也不知缓和,直接对老大夫道:“太夫人咳出许多痰来,可见是有痰饮,体内热邪还没出透,还要清热祛痰。”
这一屋子人都在听着,老大夫自然不能认错,只冷笑一声,道:“懂些皮毛就来卖弄了?你以为老夫不晓得吗?没错,这的确是痰饮之症,我知道,你可知我为何没说么?那些祛痰清热的药可都是大凉呀!寒凉最伤元气,老夫人不似年轻小辈能抗,她抱病已久,早就三气不继,稀饮可调,元气难复,再给她下凉药可万万使不得!若不信我,不妨再多找几个大夫看看。”
王氏嘴上说着不敢,待老大夫走后又悄悄请来两个年轻大夫,那两大夫见老太太瘦骨伶仃地躺在床上,都异口同声地说:“老夫人岁数太大,不能用凉药,得好好补元气。”
王氏便信了,按着老大夫开下的方子抓来桂枝、生姜、人参等温热的药,甄氏这回也觉得老大夫说得有理,心道:应笑虽略通药理,也只是跟在师父身后看来的,不晓得活用,如今老夫人已吐出那许多浓痰出来,再不可用寒凉伤身。
甄氏想得倒也不错,应笑还不懂得如何辩证施方,但她每日誊抄诊籍,总晓得套用案例,她将老太太的病症与魏家老母的病症逐一比对,竟然分毫不差,自然相信只有用师父开的方子才能治好。
可再没人肯听信她的,甄氏不同意,阿宝与雪娥哪儿还敢暗动手脚?结果老太太的病从开春一直拖到盛夏,只熬得上腭尽腐、嘴唇糜肿,到最后汤水不进,老大夫情知这回可再也撑不过去了,回铺里与田掌柜商议该如何出脱责任。
老太太这时可说是没有一丝生机,只能躺着等死了,应笑却不知道,只觉得若是能再用下师父的药,必能力挽狂澜,于是自个儿带着方子去市里抓药,这一去要经过和春馆,被坐堂的老大夫看到,遂尾随其后。
老大夫正愁编不出由头,见应笑开下许多寒凉药,心里就有了主意,在街上拦住应笑,拧着她回了方府,径直来到老太太房里,劈手夺下应笑手里的纸包往桌上一掼,故作气冲冲地喝道:“我道老夫人的病如何久治不愈,原来你们竟背着我另请大夫,还是个乱开方子的庸医!”
王氏不明所以,连忙上前安抚,问道:“老先生先请息怒,有什么事且慢慢道来。”
老大夫把应笑往前一推,拆开纸包,里面装得尽是竹沥、天竹黄等大凉的药材,老大夫狠狠抓起一把,厉声质问:“这孩子可不是你们差去替老太太抓药的?老夫千叮呤万嘱咐,切不可用凉药,为何不听?”
王夫人愣了一愣,转而问应笑:“是何人托你去抓药的?可是咱家里有谁病了?”
应笑被老大夫一路扭回来,心里正惊怕着,一时没能接上话,老大夫冷哼道:“你若问她,不如问那被唤作阿宝的丫头,老夫常看到她二人结伴去市里抓药,来替老夫人诊察时亦觉碗内药汤有些不对味,但见病者日趋康健,也没往别处想,如今看来,定是你们将老夫的药给偷偷换了!”
王氏面色稍变,转头瞪向甄氏,甄氏自是不敢承认,唤来阿宝再问,那奸猾的丫环巧言推脱:“小姐要去市里,可这上下都为老太太忙得不可开交,我家夫人也是好心,叫奴婢去给小姐引个路,小姐懂医,奴婢可不懂,哪儿晓得她买那些药作甚?还当她是受了风寒。”
甄氏道:“老夫人生了这么大个病,大伙急都急坏了,哪儿敢胡乱换药?”
王氏又把抓药小厮和灶房里的师傅找来对质,各个撇得干净。那阿宝又在旁插口道:“这药一开十副,开来便送去灶房里,许是有谁趁灶房没人时把那些药给换了,师傅们只管煎药,还当是大夫开下的方子呢。”
☆、小别05
王氏转而问应笑:“娃娃,对二娘说实话,可是你擅自换了药?”
应笑正自迷茫,听王氏这么一问,也没多想,只实话实说:“我没去灶房里换药,只在草园里煎了药汤让雪娥姐端去,太夫人痰饮为患,是个热证,那大夫却当寒证来治,这是要治坏了的!”
雪娥在旁边听得心惊胆跳,甄氏见状,忙开口训斥:“应笑,你自个儿做坏的事怎能牵带到旁人身上?小小年纪便如此刁滑,日后可怎么得了!”
应笑只感到莫名,眼巴巴地望向雪娥,雪娥却不看她,低下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只管端汤送药,也不晓得其他事儿……”
甄氏道:“雪娥是大家闺秀,自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稻麦尚且不分,哪儿识得药材?”
应笑怔愣无言,心道:为何她们说的与做的全然不同?我没错,她们也没错,怎么还要说谎?
转念又想:是了,我也曾骗过娘亲,只怕会挨打便隐瞒真相,想来她们也是同样的心情。
于是也不揭破,将换药一事往自个儿头上认了。王氏叹了口气,情知这时再追究责任已为时过晚,只央求老大夫务必要再想想法子,老大夫当着满屋人的面扬声道:“痰饮好调,元气难复啊!你们不听我言,自作聪明,偏要用什么清热化痰的寒凉药,这人的三气一走还有活头吗?事已至此,老夫也只能搏上一搏了。”
于是开下续命的独参汤,这方子专治气虚危症,这会儿却是用来拖命的,那老大夫嘴上说搏上一搏,实则早知老太太回天乏术,只能拖得一时是一时。
王氏无奈,见老太太面肿唇烂,只得又去请外科大夫来开些止疼的膏药贴在老夫人的嘴唇上,不分昼夜地坐在床头相陪。
这一日,老太太忽然来了精神,半坐起身,直嚷着肚子饿,要吃豆苗麦糊,王氏大喜,赶紧叫人去煮。
老太太本出生于鱼米之乡,这麦麸与豆苗在那地区都是用来当猪食的,若非穷到裤裆里,没人愿吃,可老太太生在灾年,就是被这暖烘烘的烂面糊喂养长大,嫁到方家之后有了身份地位,却是再也没碰过。
当面糊捧到手里,她老人家吃了一口,眼眶就湿润了,哽咽着连声说“好吃”,让王氏把一家男女老幼全都唤到床前,把这碗麦苗糊糊给众人分食,应笑也吃了一小口,只觉得甜腻腻骚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