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第94章 太子薨(二)

作者:桩桩
更新时间:2018-11-13 04:45:33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锦曦以为不会再有椎心之痛。南京消息再次传来。被管教数年的朱守谦放出来恢复爵位才两年,就被洪武帝斥责其“不知天高地厚,口吐狂言抵毁懿文太子,圈禁永不释放!”

    锦曦听到这消息无疑如五雷轰顶。三番五次拿朱守谦开刀,不就因为他最早封王的一批人,而且不是皇上亲生皇子。种种迹象,各种斥责不外是立了皇太孙隔山敲虎要自己的儿子都老实一点。

    从栖霞山回到南京时,那个憨直没有心计的表哥,性格活跃,耐不住寂寞的靖江王。锦曦的心拧成了一条绳。

    圈禁?从广西召回管教,再送回凤阳面壁,如今才回南京不过两年,又下旨圈禁。十年,朱守谦至少在四方天里呆了十年。

    锦曦再也坐不住,要偷回南京看朱守谦。

    朱棣难得的严肃,他何尝不知自立了皇太孙之后皇上的种种行为。功臣杀完了,接下来就是防备就藩各地强大的儿子。“我不信父皇会为了皇侄将我们这些儿子全杀了。”

    “这些以后再议,我说的是守谦哥哥的事。朱棣,你不要拦我,我要偷回南京。”不见朱守谦,锦曦怕自己一辈子都会后悔。

    “锦曦,”朱棣微微一笑,握住了她的手,“你说过,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在一起。”

    “你怎么能离开王府?那是杀头的罪!”

    朱棣淡淡地说道:“听闻父皇身子骨一直不好,出兵时得了些珍贵药材,我已上书朝廷,请求返回南京探望父皇。皇侄已恩准我带一百人返京。”

    锦曦惊喜,又涌起淡淡的悲哀。从前回京能带五百人,如今只准带一百人,真是防备甚严。她很好奇那个十九岁的皇侄朱允炆是什么样的人物。

    锦曦再次步入皇宫时,步履沉稳。

    洪武帝神色复杂地看着她,轻咳了两声:“你把燕王府治理得很好。”

    锦曦双手呈上龙凤行天下翠玉道:“请皇上收回玉佩。”

    “朕赐给你们了,为何要收回?”洪武帝眼中精光一闪又消失掉。

    埋首跪伏于地的锦曦并没有瞧见却柔声道:“从前是臣媳年少,不懂得侍候王爷,如今高炽和高熙都已长大成人,这玉也该奉还了。”

    她说得极为隐晦。其实洪武帝这龙凤翠玉就本身而言只是与硕妃的定情信物,玄机却在玉上刻得“龙行天下”和“凤行天下”的字形上。

    洪武帝立了弱冠的皇太孙,心中对将来会成为皇太孙威胁和隐患的藩王有所忌讳。这玉自然不能带在身上了。

    锦曦只能借家和万事兴来解洪武帝赠玉之意,乘机返还翠玉。不论皇帝是否收回,总也会免他疑心。

    “还记得当年在大内御菜园内朕说的话吗?”洪武帝没有收回玉佩,似回忆起往事来。

    “臣媳从北平燕王府菜园亲摘的蔬菜有十筐,特意送来孝敬皇上。”

    洪武帝慢慢的站起来,示意锦曦起来回话。

    她站起来的瞬间,他仿佛又瞧到了当年的锦曦,苦笑道:“锦曦没有变,朕却是老了。”

    锦曦大惊,不知如何回答,见立在洪武帝身边的清俊少年依稀太子当年的模样,便左顾而言它道:“皇太孙都已成年,还是锦曦出嫁那阵子生的呢。”

    洪武帝听着便笑了:“允炆,见过你四皇婶。还没见过吧?中山王的千金。”

    锦曦心中黯然,父亲过世后被封中山王,葬钟山之上,自己还没去墓前祭奠。她勉强笑着,那肯让朱允炆先行礼,已跪下磕头道:“见过皇太孙!”

    洪武帝极满意锦曦的知礼。看二人见过便道:“允炆,你四叔就藩北平,平日见着的机会又少,这回来了,你好好陪陪你四叔。”

    朱允炆恭敬地回道:“是。”

    不过两个照面,锦曦已觉得朱允炆似与太子同出一辙,却比太子更为温和。她叹了口气,生出一丝希望来。也暗暗佩服洪武帝的心思。

    这么多藩王,强大的不止朱棣。若是以柔弱的皇太孙继位,说不定可以牵制各地藩王,起个平衡作用。

    如此一来,想和朱棣在北平平安过一世也不是什么难事。想到这里她心里一松,举止更为自然。

    “对了,那玉佩是贺你二人成亲之礼,收着吧。”

    “多谢皇上隆恩!将来高炽有了媳妇再传给他。”

    洪武帝欣慰地笑了。

    等到出了乾清宫,走出午门外。朱棣已等得急了,不知洪武帝为何独独召见锦曦。

    “王爷,速返北平,现在就走。”

    朱棣只看了她一眼,没有问她为何不去祭奠父亲,也不去探朱守谦。喝令不做停留,即刻回转。

    出了南京城,锦曦才道:“皇上病重,他咳嗽时用袖袍遮挡,我是习武之人,瞧着分明,他的袍袖上已是腥红一片。皇上看上去对我还玉佩之事极为满意。可是,他生性多疑,眼下病重,我怕多做停留他会觉得是我故作姿态,反而不妙。”

    锦曦并没有猜错,她才出宫门不久。朱允炆瞧着竹篮内鲜嫩的蔬菜,无意中叹息道:“四皇婶真是美丽,瞧不出都是两个孩子的娘亲了。”

    “允炆,你喜欢她?”

    朱允炆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略一沉思便道:“四皇婶居然能在北平能种出江南菜蔬,真是不简单呢。以前都没听说过。”

    洪武帝脸色越来越难看,竟重重地哼了一声:“去,把李景隆给我叫来!”

    朱允炆吓了一跳,连声道:“皇上,你不打紧吧?何事这般气恼?孙儿这就去唤李景隆见驾!”

    他急急奔出,洪武帝盯着竹篮猛的一挥,菜蔬散落一地。往事在他脑中一一呈现,徐锦曦机智聪慧,她奉还玉佩是表忠心,何尝不是以退为进!洪武帝无比恼怒,抖动着花白胡须道:“天德,你,你教出的好女儿!”

    李景隆赶到乾清宫时已听说洪武帝心情不好。他想了想已明白必是因为燕王夫妃进宫探望一事。

    才踏进殿内就看到太监在收拾,他只瞧了瞧那些菜叶马上反应过来那是锦曦种的。跪下磕头抢先开口道:“臣万死!”

    “哼,曹国公何罪之有?”

    “臣没有及时禀报皇上,燕王妃在王府中种菜之事。”

    何止这事!十年间只知道北平燕王府平平淡淡,没有大事发生。连为皇后布施祈福也是从北平布政使口中得知!洪武帝气血上涌,指着李景隆颤抖着想骂又颓然落下:“起来吧,我倒不是因这事怪你。我只想知道,若是将来允炆登基,诸王不满,你待如何?”

    “回皇上,景隆自当为皇太孙分忧。以报皇恩。”李景隆认真回道。

    洪武帝盯着他,见李景隆一片泰然之色,不由长叹一声:“天意,十年来,北平居然无甚有用的信息。”

    朱允炆与他一同在皇宫生活十来年,竟比儿子更得洪武帝的心。这时洪武帝心意已决,便起了心要帮朱允炆开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他扶着太监的手慢慢站起来:“你随我来。”

    李景隆没有问,跟着洪武帝走出乾清宫过了日清门到了坤宁宫外。洪武帝遥望柔仪殿缓缓吐声:“当年硕妃嫁我之前,已有孩子,便是你。”

    李景隆身上一激灵,汗毛乍起。不敢置信似的望着洪武帝。见皇帝目中露出一种忧伤,已知他说的是事实。心中百味陈杂,脱口而出道:“那我与燕王……”

    洪武帝缓缓道:“不错,你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得到证实,李景隆身体剧烈的颤抖。兄弟?他抢了他的母亲,他的女人,他却是他弟弟!他可以就藩北平,独霸一方。他却只能暗中经营,苦苦发展势力。而他的母亲到临死都没看过他一眼,问过他一声,何其不公平!

    “你母亲要进宫,所以我把你托给李文忠抚养成人。朕一直觉得愧对于她,所以一直暗中栽培你。在锦衣卫没成立之前便让你总领全国十三省情报。如今锦衣卫撤了,你的一品兰花还在,朕并无薄待于你。至于你母亲……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她另生有不是龙种的儿子,活着便会影响棣儿。母以子贵,她把棣儿托付给皇后,她是自尽的。”

    连死也是为了朱棣的前途!李景隆牙关紧咬,蓦然跪下道:“皇上为何要告知景隆这些?”

    洪武帝冷冷一笑:“你不恨燕王吗?你的母亲一生都为他,从未问及过你半句。”

    “皇上,原来是想让我恨……”李景隆嘴里涌出苦水,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他恨朱棣,恨朱棣能与他心爱的女人在一起,恨他机智沉稳时时让自己觉得无处遁形。

    “都是朕的子孙,手心手背都是肉。只盼着不会有那么一天,他们能看知晓君臣之礼不与允炆为难。所以朕在位一天,就绝不会削藩!”

    洪武帝想起锦曦的隐藏与聪慧,想起朱棣两次出征的大捷,十年时间,朱棣真的在北平扎牢了根基,拥兵自重。他冷眼瞧着李景隆,仇恨与不平衡在他心中已种下种子。若是没有意外,他也对付不了朱棣。如是有意外,他就会相帮允炆。他笃定的想,所有事都只有自己才知道。所谓帝心难测,太多的秘密,臣子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瞧着李景隆面无表情的模样,洪武帝心里暗暗叹息,突然有种冲动想要告诉他,硕妃临死前念念不忘李景隆,求他一定照顾他,保他一世富贵。

    只能怪你不是朕的亲子。这么多年,你以为朕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你倾慕燕王妃,你睚眦壁报,性情乖僻。也只有你,和你的一品兰花才有此能力保我皇太孙的江山。

    洪武帝长叹一声:“朕老了,不能带着这个秘密离开,毕竟,朕把你当亲子看待。”他着扶着太监的手离开了,寂静的回廊上只有李景隆独自跪着。

    李景隆木然跪在地上。听到脚步声消失,这才从怀里拿出那个旧荷包。红色的缎面,宝蓝色的丝里,掐牙边缝缀着黄色丝绦,结着一粒红色的宝石。里面用同色丝线绣着:景隆周岁。

    他淡淡的笑了,接到荷包之后,他便查过,用料与丝线均是贡品,关键是那粒红宝石,元至正十七年,洪武帝缴获的战利品,连同两块翡翠一起镶嵌在一顶凤冠上。因不是朝廷制式,便拆了翡翠做成两块玉佩,连同这枚红宝石一同赏赐给了硕妃。

    李景隆慢慢站起来,眸子里半分伤痛都无。想起这些年用在太子和朱允炆身上的精力,他牵动着嘴角轻吐出一句话:“我等那一天很久了,皇上。”

    洪武三十一年夏四月,帝疾大渐。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

    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辛卯,葬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洪武帝驾崩,终年七十一岁。立庙号太祖,谥高皇帝,葬孝陵。

    ——《明史.本纪第三》朱允炆领遗旨继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同年六月,立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实行宽政。

    八月,定周王朱橚有罪,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冬十一月,令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扼制燕王势力,同时布围兵至北平四周。北平四周的空气瞬间紧张起来.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请勿转载!

友情链接